??
翻開人類建筑技術的發展史,新材料的出現,總是推動建筑、裝飾及施工體系更加完善。砂漿的種類、生產方式和應用技術的發展,不僅反映了材料本身的更新,更折射出建筑設計、結構、施工、裝飾乃至建筑理念的進步歷程。
在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推動下,在發展散裝水泥和建筑節能政策的促進下,一種高效、節能、環保的新型建筑材料——“預拌砂漿”脫穎而出。這種新型建筑材料為提升建筑品質、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減少環境污染、綜合利用資源、推廣綠色建筑提供了重要保證,是我們建設節約型社會、促進循環經濟的必然選擇。
預拌砂漿是指在專業工廠進行配料和混合而生產的商品化砂漿。用預拌砂漿替代傳統砂漿,表面上看只是生產方式的轉變,實質上是砂漿設計、生產、質量、物流體系、施工技術和應用范圍的重大突破,是施工現代化和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是推廣綠色建筑、發展綠色建材的重要手段,從觀念到技術都是一場新的革命。
預拌砂漿分為濕拌砂漿和干拌砂漿,濕拌砂漿主要包括濕拌砌筑砂漿、濕拌抹灰砂漿、濕拌地面砂漿。干拌砂漿分為普通干拌砂漿和特種干拌砂漿,普通干拌砂漿主要有干拌砌筑砂漿、干拌抹灰砂漿、干拌地面砂漿。特種砂漿基本都是干拌砂漿,包括防水砂漿、界面處理砂漿、保溫體系砂漿、瓷磚粘貼和填縫砂漿、自流平砂漿、飾面砂漿、防火砂漿、石膏基砂漿及基礎設施所需的修補、加固、灌漿、壓漿類技術砂漿。
我國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研究引進預拌砂漿技術,九十年代末期,隨著國外品牌大量進入中國,國內預拌砂漿市場開始成長。歷經萌芽期、導入期、發展期到深化期,在發展散裝水泥、建筑節能和大氣污染治理為主的政策推動下,預拌砂漿已成長為一個生氣勃勃的產業。
2013年,全國干拌砂漿總產能達到26146萬噸,企業4000多家,砂漿移動筒倉24912個,砂漿專用運輸車2856輛,背罐車359輛,2013年總產量5949萬噸。
但2013年全國預拌砂漿生產企業平均產能發揮率僅為22.8%。數據顯示2013年預拌砂漿共使用水泥1621.38萬噸,僅占全國水泥銷量的0.67%,與發達國家10%~15%的水泥用量相比有著很大的差距。每年全國房建類砂漿總用量約在3.5億噸,砂漿預拌率僅為17%,還有83%,約2.9億噸仍然是現場水泥、砂子配置的傳統現拌砂漿。
“三多三少”是目前行業的特點,即“產能多、產量少;小廠多、大廠少;產品多、品牌少”。2013年,工信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人社部、國土部、商務部、人民銀行、國資委、稅務總局、工商總局、銀監委、證監委等12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重點行業企業兼并重組的指導意見》(工信部聯產業〔2013〕16號)?!兑庖姟返诙畹谌龡l第三段對水泥企業明確要求“在做強做大主業的基礎上兼并重組上下游關聯企業,優化物流配送,整合發展預拌砂漿、商品混凝土及建筑預制構件產業。”《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國發〔2013〕30號)中“第三部分發揮政府帶動作用,引領社會資金投入節能環保工程建設”的第五段明確提出“大力發展綠色建材,推廣應用散裝水泥、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推動建筑工業化”。
巨大的發展潛力、廣闊的市場空間、宏大的社會效益吸引了原本興趣不大的大型建材集團和投資商。金隅、中材、山水、冀東等眾多水泥集團以及寶鋼集團、東方雨虹、深圳卓寶、立邦涂料、晉能集團等等紛紛將預拌砂漿列入發展日程,相應的中聯重科、三一重工、徐工集團等以各自不同的大手筆進入到砂漿設備領域。預拌砂漿,再次成為建材領域的投資熱點。
但這一波投資熱點與2003年的保溫砂漿、2007年的普通砂漿引發的投資熱不同。當時預拌砂漿行業的基本概念和行業意識都沒有形成,投資商以中小老板為主,行業整體尚處于推廣期,而到了2013年,全國干拌砂漿總產能已經達到了建筑市場砂漿需求總量的70%,不算眾多的政府令、部門文件、標準規程,僅從政策的最高級別——已有16個省市人大出臺了散裝水泥(預拌砂漿)條例,基本建立了完整的政策和技術保障體系,行業步入到發展深化期,面臨的問題、發展的趨勢十分明顯,已具備了規模化、品牌化、專業化的基礎。
可以預計的是,大型企業和實力投資商的關注,必將通過不斷的兼并、收購,提高行業集中度,促進行業向著規?;?、品牌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徹底改變現階段業內企業“小而多,多而亂”的局面。
洶涌的投資浪潮難免泥沙俱下。“干拌”還是“濕拌”就是其中最大的糾結。
從發展歷程看,德國、日本等最早發展預拌砂漿的國家,目前濕拌砂漿的份額不超過預拌砂漿總量的12%,而且基本都是地坪砂漿。中國預拌砂漿行業從1982年誕生的821的膩子起算,已走過32年的發展歷程,尤其是在普通砂漿發展初期,即2007年六部局砂漿“禁現”文件出臺前,干濕砂漿之爭實際上已由市場做出了選擇。最先起步的上海、北京、天津無一例外的都是濕拌先行,再到干濕并舉,最終過渡到干拌砂漿,濕拌砂漿從發展初期一半以上的比例降低到現在8%左右,其他如常州、成都、西安等先行城市通過不低于2年的調研,最終都選擇了干拌砂漿的發展路線。
目前僅存的以濕拌為主的砂漿體系在廣東。深圳市主流是濕拌,廣州市的干濕比例基本是1:1。主要原因是這兩個城市的混凝土攪拌站產能大大過剩,同時本地的砂源質量較好,但綜合產運用的要求,這種模式不具備復制性。
作為水硬性膠凝材料,水泥加水后就會固化。通過外加劑延長水泥砂漿的開放時間,如同壓抑一個孩子的成長,其后果可想而知。技術的進步已經可以緩凝72小時,甚至更多,但這得付出成本、管理乃至質量的代價。
濕拌砂漿適合大面積同時施工同種材料,其優勢是投資低,混凝土攪拌站現有的設備即可生產。濕拌砂漿的主要劣勢是:
1.生產環節:砂漿要求“稠度”,如果是利用混凝土攪拌站來生產濕拌砂漿,在原材料選擇及級配、設備配料精度、閥門靈敏度、微量外加劑等都難以保障。即使專業的濕拌砂漿站,也不適合生產黏度較高的砂漿,因此濕拌砂漿品種單一,無法供應特種砂漿,其利潤和再擴展的空間有限,同時單線年產量達不到政府的備案標準,投資風險大、回報少。干拌砂漿廠能生產各類砂漿以滿足客戶需求,不受設備限制。雖然濕砂烘干會帶來10~12元/噸的成本,但烘干的成本僅在物流環節中就可以沖抵。同時普通砂漿大部分都是使用固廢利用的機制砂,不存在烘干,而且可以享受稅收減免政策。
2.物流環節:每噸濕拌砂漿中含有170~190公斤的水,比干拌砂漿多出15%運輸量,該部分生產所需的電耗、運輸所需的油耗都是增加的成本。其供貨方式是“少量多次”,大大增加運輸車的數量,而且次數的增加還受限于交通管制,不可避免的“大車送小料”時供應方還可能虧本。濕拌砂漿要修建砂漿池,做不到密閉存放,給添加假冒偽劣材料提供了可能。同時,砂漿施工分散面廣,施工現場又存在諸多的可變因素,到期用不完的砂漿按規矩就會造成浪費,加水或水泥后重新用在工程上又會埋伏事故隱患。
3.施工環節:濕拌砂漿施工組織難度大,工程質量難以把控。以砌筑砂漿為例,每平方米砌體使用砂漿約0.064立方米,實際施工中用量更少,一車8立方米的砂漿,可砌筑砌體125立方米,以200毫米厚墻體為例折合墻體面積為625平方米,因此,需要同時集中大量的人力(約70多人)、物力同時進行施工,增加了組織管理難度和安全風險。濕拌砂漿在作業前,基本上還需要加水進行二次攪拌,才能實現充分水化,質量控制的難度加大。目前濕拌砂漿開放時間多設計為24小時,按《建筑砂漿基本性能試驗方法標準》(JGJ70-2009)規定:“在測定濕拌砂漿的凝結時間時,時間間隔可根據實際情況來定。如可定為受檢砂漿預測凝結時間的1/4、1/2、3/4等來測定,當接近凝結時間時改為每15分鐘測定一次”。實際上按此標準配置的人員和技術條件都不具備,這為最終的建筑質量帶來隱患。干拌砂漿現用現攪,不存在這個問題。
從實際應用的情況看,處于目前施工模式和現有技術條件下,濕拌砂漿相對干拌砂漿會大大增加政府監管難度、物流成本和施工組織難度,其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都低于干拌砂漿。濕拌砂漿只能充當輔助產品的角色,是混凝土攪拌站延伸產品鏈、脫身混凝土行業惡性競爭的一個過渡性產品。投資商早晚會回歸到干拌砂漿的方向,北京建工混凝土攪拌站就是一個實例。
此外,住宅產業化也是行業需要面對的一個挑戰。在產業政策的有力推動下,預制構件的發展必將加速,萬科已經提出要做零抹灰零砌筑的裝配式住宅,那么,預拌砂漿何去何從,需要投資商認真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