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操作不規范的五種現象及原因
1.少工缺序,合并分層抹灰操作遍數。
《建筑裝飾裝修工程質量驗收規范》(GB50210-2001)4.2.4條中規定,抹灰工程應分層進行,當抹灰總厚度大于35mm時,應采取加強措施。因水泥砂漿是一種高干縮(干縮率為4%)材料,規范規定分層抹灰的做法可有效遏止水泥砂漿抹灰墻面的干縮開裂。在標準設計中對水泥砂漿抹灰遍數都有明確要求,規范中對內外墻的水泥砂漿抹灰要求分三遍成活,且每遍的厚度都控制在5-8mm內。
多數施工人員在操作中合并了要求的抹灰遍數。出現了“少工缺序”的隨意性操作現象,把要求三遍成活化簡為兩遍成活,且分遍抹灰的間隔時間太短,第一遍抹灰撒砂漿尚未收水結硬即開始第二遍,有的甚至一遍摸成。這樣一次抹灰的厚度都超過了20mm,由于基層的不平,局部可能超過30mm以上,使高干縮率水泥砂漿抹灰墻面在結硬干縮過程中必然出現裂縫。另外,這種情況得抹灰還會使磚混結構的墻面在抹灰過程中便混凝土面層上產生墜烈性裂紋。
2.圖省力,隨意加大抹灰砂漿的配合比。
在現場操作中發現,操作人員為便于操作而加大水泥砂漿的配合比。抹灰砂漿一般用體積比來計量,并按砂漿的用途不同擬定不同的配合比,這對與基層的強度匹配和防止抹灰墻面空鼓開裂是十分必要的。
實際配合比遠大于設計要求的配合比,基層找平抹灰的配合比有的高達1:2.5-1:2面層灰達到1:1甚至更高,更有甚至基層抹灰和面層抹灰使用一個配合比。配合比的加大不但浪費了材料,更重要的是增加了砂漿的密實度和強度,這樣不但破壞了砂漿強度與砌體墻面的強度匹配,同時還增強了砂漿脆性,使結硬后的砂漿墻面更易出現空鼓和脆裂。
3.偷工減料,不按要求加設界面抗裂措施。
《建筑裝飾裝修質量驗收規范》(gb50210-2001)4.2.4條規定,不同材料基體交接處表面的抹灰,應采取防止開裂措施,當采取加強網時,加強網與各界面的寬度不應小于100mm。
有不少施工人員對規范的此項要求不予理會,在不同材料的界面處無加強措施,特別是在混凝土切塊、混凝土煙道、混凝土通風道和輕質砌塊填充墻的界面處。造成了這些部位上的明顯豎向裂縫,嚴重的甚至出現貫通性裂縫,給人一種結構裂縫的不安全感。
4.為追求光滑效果。
抹灰面層擦抹灰膏層。在《建筑裝飾裝修質量驗收規范》(gb50210-2001)4.2.6條中對普通抹灰及高級抹灰工程都提出了抹灰面層應光滑、潔凈,平整、均勻的要求。
操作人員經采用抹灰面層刮抹純水泥膏的辦法來達到這一要求,以便取得較好的驗收效果。豈不知正是這種方法摸出的墻面才是造成抹灰出現龜裂的主要原因,特別是外墻尤甚。另外,使用面層灰的配合比過大,操作時面層壓光提出的素漿過厚,也是造成抹灰墻面龜裂的一個主要原因。
5.不理解材料性質,使用凝結后的砂漿。
對墻面空鼓開裂,特別是頂棚反手灰空鼓開裂的原因,通過操作調查,在排除了原材料和基層清理等方面的原因后發現,使用初凝后的砂漿是造成空鼓開裂的主要原因。
有些施工單位由于緩解工種穿插中使用攪拌機的矛盾,對抹灰砂漿集中存放在樓面。夏季高溫時,水泥砂漿存放時間長,水泥已經初凝,砂漿出現凝結,然后操作人員在加水調和后使用,降低了砂漿的輕度和操作度。實踐證明,用這種砂漿抹出的墻面,特別是頂棚很少有不出現空鼓裂縫的。
二、控制要點
出現以上違規操作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還在于:一是因抹灰工藝操作工序較多,使操作者隨意操作選擇的可能性;二是在施工工程中,疏于對操作人員的監控,簡化了過程控制的程序;三是不了解材料性質,單純追求觀感效果。因此,對抹灰工程的操作要注意做好以下幾方面的控制。
1.針對合并抹灰遍數的違規現象,管理中要加強操作過程的見證驗收工作。為既能保證見證驗收的不漏檢,又能不影響抹灰的連續操作,可對抹灰過程劃分見證驗收批次,按間隔時間分遍進行驗收。
2.對抹灰砂漿要集中攪拌,專人計量,不受操作人員的影響,監理、質量管理人員對砂漿配合比要做巡視檢查,發現異常及時糾正。
3.對抹灰基層的不同集體交接處,按規范要求加設加強網,加強網要先敷設,并由監理人員做隱蔽檢查驗收,辦理隱蔽檢查手續后方能進行抹灰。
4.水泥砂漿要隨拌隨摸,夏季拌出的砂漿存放時間不要超過1.5h,春秋季可控制在2h內用完。
5.針對操作人員追求表面光滑的抹灰效果而力。大配合比和表面的刮抹灰膏的現象,可對涂飾墻面的表面要求摸成要平整、順直、潔凈、不要光的細糙面。方法是,墻面抹面層灰時,掌握適當的火候,用木抹子抹平提出原漿,然后用鋼抹子抹壓成表面呈棕眼狀的細毛面即可。也可在原漿壓光后隨即用海綿塊蘸清水輕擦拭成細毛面。
總之,對水泥砂漿抹灰,若能掌握水泥砂漿干縮率大和剛性有余韌性不足的特點,加強操作過程的控制,嚴格按規范和標準的要求操作,就能遏止住其開裂空鼓的質量通病的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