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效鎂的含量亦不同,總的趨勢是,用42%硫酸處理的鎂礦粉,有效氧化鎂的含量大于35%硫酸處理,說明酸用量直接影響鎂的釋放率。( 2)同樣用42%硫酸處理鎂礦粉,不同層次攪拌,有效MgO含量均高于不攪拌的處理。在上、中、下層攪拌的三個處理中,以下層攪拌有效M gO含量最高( 40. 8%)。這是因為,在下層攪拌時,雖然沒有攪拌中、上層,由于反應劇烈,水汽上升,并帶動礦粉的細微顆粒隨泡沫上升,中、上層物料也起了攪拌作用。 用42%硫酸處理鎂礦粉,下層攪拌,有效M gO含量較高。大池鎂肥生產工藝試驗試驗在長方形水泥池中進行,共4個水泥池。每池投放鎂礦粉邊加酸邊用鐵齒耙攪拌,靜置24小時分上、中、下三個層次取樣并混合均勻后測定。測定結果,含量高于中、上層。因此,用硫酸溶液處理鎂礦粉后,各層次鎂肥需要充分混合,以保證含鎂量的一致性。半合成法生產磷酸鎂鉀硫復合肥工藝試驗3. 1工藝流程:用硫酸處理鎂礦粉后再加入適量液氨,磷酸↓硫酸+鎂礦粉→料漿→反應釜→加氨→加氯化鉀→造粒并烘干→→大顆粒粉碎→粉末重新造粒→2~4mm成品包裝。各種原料的加入量表3生產原料平衡表序號原料名稱控制指標噸肥消耗原料產地磷酸鎂鉀硫復合肥有效養分含量。 養分比例與作物的實際需要不吻合,氮素偏低,磷偏高,不符合平衡施肥的原則,應增加含氮量,降低磷含量。國內外選用高分子化合物作為緩釋肥料的粘結劑或包膜劑,日本用飽和樹脂,國內用聚氯乙烯樹脂或將硬塑料泡沫融化。這些高分子化合物在土壤中很難分解,前者需30年才能完全分解,后者需要20余年,勢必污染土壤和環境。選擇高效、無毒、無污染的造粒粘結劑迫在眉睫 本研究選擇對土壤有改良和絮凝作用的酰胺類高分子化合物,與N H 4 +和不飽和烯烴類化合物進行反應,生成聚酰胺類化合物。該化合物的特點是粘結性能好,完全溶于水,烘干后強度較大,對土壤微生物生長無影響,遇水后養分可慢慢釋放。原料混合復混肥原料按所需配比,破碎并精確稱量,送入園盤拌和機。為了防塵和提高成粒率,在物料拌和時,加入部分水或我們自己研制的酰胺類造粒粘結劑(簡稱CF助劑-1)水溶液增濕,調節蒸汽量提高物料溫度和濕度,通過粘結劑提高物料的凝聚性,使物料團聚成粒。干燥團聚成細粒的物料輸入轉筒式干燥機,由于干燥機的轉動,物料可進一步成粒并干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