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設‘一帶一路’,科技和經濟不是兩張皮,要融合在一起做。”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向曉梅在接受采訪時說。她的觀點得到很多科技界政協委員的共鳴。 細數“一帶一路”的關鍵詞,投資、貿易、物流、交通等都囊括其中。然而,如果說這些關鍵詞有一個共同的“詞根”的話,它應該是科技創新。 升級轉移,“上路”才有競爭力 “一帶一路”沿線,除了廣闊的市場,還有殘酷的競爭。 “現在沒有哪個國家可以‘獨步江湖’,歐洲、日本、韓國都在這個市場角逐。”向曉梅強調,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走“升級轉移”路線。當然,還有更多因素倒逼企業“升級轉移”。 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陳喜紅向工作人員透露,最初與馬來西亞合作時,由于當地現有鐵路為米軌,同時對方又提出了其他相關要求,國內的動車組轉向架技術不能適用。后來公司設計了世界帶輪盤制動的高速米軌轉向架,問題迎刃而解。 陳喜紅認為,“一帶一路”沿途國家地理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生活方式和文化與我們存在一定差異,這就需要通過科技創新來設計、制造適合這些市場的商品。“科技創新在借助‘一帶一路’的東風走出去中起了領頭羊的作用。”陳喜紅說。 整合資源,不能關門搞創新 “一定要融入國際產業鏈搞創新,不能把自己封閉起來。”中聯重科海外公司總經理助理陶思陽總結多年“走出去”的經驗,對此頗有感觸。 陶思陽介紹,此前中聯重科并購了德國一家技術的混凝土砂漿設備制造企業,對這家企業的技術進行消化吸收之后,核心技術又有新突破。“現在制造出來的混凝土砂漿設備在工作過程中完全不會塵土飛揚,放在市中心廣場上大家也會覺得它很干凈。” “‘一帶一路’上的科技創新一定要有全球視野,除了自主創新,還要整合全球創新資源,”陶思陽說,在全球范圍內吸納技術、人才、管理經驗,爭取走在產業鏈上游,才能保證產品的競爭力。 不過向曉梅認為,靠企業單打獨斗是不夠的,深度整合全球創新資源還需要各方搭建科技合作的平臺。她介紹,現在廣東省在以城市為單位與歐美發達國家搞科技合作,“這樣引進來的不僅僅是幾個項目,而是整個產業鏈條。” 項目合作,不是“一錘子”買賣 “企業要真正參與到‘一帶一路’的建設中,不能簡單地認為拿下海外的項目就完了。”陶思陽認為,除了前期研發,本土化的服務網絡也是產品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在同一根經度線上,迪拜與俄羅斯,一個氣溫可達零上四五十度,一個氣溫可達零下三四十度,銷往這些國家的機械裝備不但所用鋼材不同,售后服務所需要的維修技術、零部件供應也不盡相同。 陶思陽介紹,以前這個行業無論是面向中東客戶還是南美客戶,都是從國內發貨,無法完全滿足當地的需求。 “現在我們直接在國外建生產基地,科技研發和產品組裝都在海外進行。”陶思陽告訴工作人員,這樣不但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產品創新,還可以直接在當地培養人才,為產品的長期扎根培育“土壤”。 “‘一帶一路’倡議對企業來說是個好機會,”陶思陽說,“但是不能狹隘地將其理解為在海外中個標,只圖一時風光,在整個過程中堅持科技創新,這才是最根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