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加快推進‘僵尸企業’重組整合或退出市場。”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兩次提出。 “工業‘穩增長’方面,準備加快處置‘僵尸企業’。”工信部副部長馮飛表示。 “要加大淘汰‘僵尸企業’力度,有效化解過剩產能。” 中央財辦主任、發改委副主任劉鶴在近期調研時強調。 安邦咨詢研究團隊表示,自9月中旬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表態要抓緊處置“僵尸企業”、長期虧損企業和低效無效資產以來,“僵尸企業”成為國家高層頻繁提及的詞匯。 “僵尸企業”大限已至。對于“僵尸企業”,目前還沒有明確、量化的認定標準,主要指那些管理不善、效益不佳,卻主要依靠銀行支持和政府照顧而勉強生存的企業。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微博]給出了上市“僵尸企業”的量化指標,“那些扣除非經常損益后每股收益連續3年為負數的上市公司可以稱為標準的‘僵尸企業’。” 這樣的企業占用了大量的公共資源,卻并未成比例地創造出經濟效益,可怕的是,“僵尸企業”的數量“蔚為壯觀”。 有數據顯示,在滬深兩市目前有多達266家這樣的企業,這些企業2015年三季末負債總額合計高達1.6萬億元,266家公司的資產負債率達到68.65%,而剔除43家金融企業后,A股市場整體的資產負債率是60.95%。 就行業分布來看,大量“僵尸企業”多由鋼鐵、石化、機械、水泥、煤炭、紡織等產能過剩行業“培養”。僵而不死的企業和產能過剩行業空前吻合。 “僵尸企業”,這個來自經濟學家彼得·科伊的經濟學概念,貼切地描述著不少中國企業的生存現狀,它們負債累累,卻成功躲過破產厄運,是名副其實的“不死鳥”,原因究竟是什么?如今,高層發布驅逐嚴令,“僵尸企業”大限已至,那么,規模龐大的企業群出路何在? 困境:“尾大不掉” 即使窮途末路,依然可以活下來,看來,“僵尸企業”本事不小。如此頑強的生命力,來自政府、銀行、市場的共同庇佑。 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在某論壇上指出,政府補貼和銀行貸款是“僵尸企業”得以存活的主要手段,特別是國有企業,一旦出現虧損,政府會“輸血”救助。 政府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讓本不盈利的僵尸企業將虧損轉化為利潤,在每年的“保殼戰”中屢戰屢勝。數據顯示,2012年至2014年三年時間里,上述266家公司從資本市場募集資金高達2500億元、獲得政府補助達356億元。其中,三年累計獲得政府補助超過5億元的就有15家。 有業內人士稱,一般情況下,如果企業負債率達到70%,銀行是堅決不放貸的。但是,這樣的底線在“僵尸企業”那里成了例外。否則,單靠政府支持,這些企業早已活不到今天。除此之外,“僵尸企業”還通過增發的方式募集資金,在更廣闊的范圍“吸血”,但“吸血”后的企業并體現出如獲得新生一樣的活力,反而出現了效益未升甚至下降的尷尬。 既然如此,那么,“尾大不掉”的“僵尸企業”何以獲得政府、銀行和市場的此番厚愛? 不少“僵尸企業”是地方的“大牌”,需要被供著,被養著,如果沒養好,地方政府難以向上級交待,不管因何所致,但讓“大牌”企業死在本屆領導班子手里的現實終究不太好看。地方形象工程的資格,讓“僵尸企業”屢屢免于破產,地方政府即使債臺高筑,也不會停止對“僵尸企業”的慷慨相助。 正如董登新所指,有地方政府的保護,還可能存在財務報表的違規操縱,“僵尸企業”死不了。 更為深層次的原因在于,退出成本太高。有專家指出,“僵尸企業”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大工程。資產損失導致的銀行壞賬無法解決,還有,像鋼廠、基建等老牌國企員工動輒成千、上萬,企業倒閉后的員工安置問題同樣尚無良策。有地方政府和企業甚至稱,取消補貼將導致經濟極大倒退。 因此,企業破產,銀行壞賬無解,失業率升高,稅收減少,以及可能引發的社會動蕩不安,都是政府不愿意看到和面對的現實問題。 而在董登新看來,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一種合理的淘汰機制”。也就是說,退出機制不順暢。 “僵尸企業”受到多方關照,在于核準制賦予了其寶貴的“殼價值”,這一護身符是稀缺資源,正如業內人士所言,“地方政府或大股東為了保殼以謀求更多利益”。于是,便有企業玩起了并購重組的游戲,最終目的在于死不退市,董登新指出。 買殼賣殼之舉向來是市場炒作的熱點,據wind數據統計,今年以來,機械行業、房地產管理與開發行業發生“買殼上市”行為最多,各有6起;其次為化工行業,發生5起借殼案例;建筑工程、電氣設備行業分別有4起。 “僵尸企業”猶如無底洞,吞噬著大量的資金、土地、人才等資源。不僅如此,還會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風氣,優勝劣汰的市場規律在倒轉,其他企業喪失了公平競爭的機會。 安邦咨詢研究團隊向本報記者提供的報告顯示,澳新銀行9月底警告稱,“僵尸”國企債務不斷增長,可能拖累經濟增速最低降至3%。據彭博報道,如果國企能跟上私企發展的步伐,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長本可以達到8%。然而,面對不斷增加的償債壓力,這些企業拖累經濟增長。 如此看來,針對“僵尸企業”的大掃除迫在眉睫。消息人士表示,有關部門正在就“僵尸企業”展開摸底,摸底數據出來后就會給出清理時間表。 借東風:注冊制與國企改革 退市一直是資本市場的一大難題。有資料顯示,由于A市場退市制度不完善,股市成立二十多年來,真正宣布退市的上市公司只有40多家。 就背后的原因來看,一種情況是企業自己不想活但是沒有機會死,有企業老板稱,“注銷一家企業和注冊一家企業一樣,要遞交很多材料,開具許多證明,手續繁瑣,耗時耗力。”更多原因在于,“殼資源”價值寶貴,不僅可以獲得二級市場的熱捧,而且可以在并購、重組的游戲中獲得巨大利益。 因此,“需要注冊制”。董登新強調,注冊制真正實施后,“僵尸企業”就無人問津了,不會再有皮包公司去買殼。并購重組的游戲也玩不起來了,因為實行注冊制后,IPO身價降低,上市將變得容易,退市難的現象也會消失,沒有了“殼價值”的“僵尸企業”自然活不了。 早在今年1月份,證監會[微博]主席肖鋼表示,“推進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是2015年資本市場改革的頭等大事。”由于年中股災、證券法修訂延遲等因素影響,注冊制至今尚未面世。有媒體報道,肖鋼指出:國務院可能采取法律授權方式出臺意見解決,全力以赴明年三月注冊制要有結果。 董登新就注冊制的進展表示,其實注冊制已經在悄悄推進了,這次IPO重啟,以及在新股發行方面作出了調整,一方面加大了證券中介的責任,中介機構將會承擔起對發行人信息披露的擔保責任;另一方面,證監會將更多關注發行人信息披露方面的監管,這些變化是注冊制實施的前期過渡。 “預計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注冊制的基本方案就應該推出。” 除了借注冊制的東風,還有建議認為,應該把“僵尸企業”的清理工作和國企改革結合起來,因為“僵尸企業”大多是國有企業。 董登新頗為贊同,國企改革講究分類進行,對于不同類型的“僵尸企業”應該區別對待。對于產能過剩、效率低下的國企,最好的方式是并購;對于擁有國際名聲且身處支柱產業的國企,需要并購重組,尤其是鋼鐵、汽車等行業,應該做好行業整合;對于商業性較強的國企,國有資本可以適當退出,通過股份轉讓等方式讓民間資本參與進來。 其實“僵尸企業”并沒有完全失去價值,部分“僵尸企業”擁有人才與專業優勢,是產業轉型升級的主體,對民間資本而言存在一定投資價值,這就需要消除民間資本進入的各種不必要壁壘,通過直接融資置換“僵尸”貸款,化解“僵尸”貸款風險,提升企業生存發展能力,分析人士指出。 還要注意的是,國家需要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對于因“僵尸企業”倒閉造成的失業潮有恰當的應對機制,保障失業員工的后續工作、生活。 總而言之,充分了解“僵尸企業”今日僵局的形成原因,并給出明確的解決路徑,才能讓僵而不死的企業們找到出路,才能把解決這一老大難問題的損失降到最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