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十三五”開局之年的經濟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強調要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如何圍繞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做好新一年經濟工作。近日,權威人士以七問七答的方式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所作的獨家解讀和闡釋。 在第五問中,權威人士指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是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從長期看,各項任務都有利于增強發展動力;從短期看,不同任務之間又具有“對沖”作用。比如,化解房地產庫存對增長是明顯的“加法”,可以減緩去產能帶來的“減法”效應。 這也再度明確樓市去庫存對我國經濟的重要性。此間的一大背景是,2015年以來已經多次出臺樓市救市新政,央行也多次降息降準,但不同城市之間卻加劇分化,一線城市、部分二線城市房地產市場呈現出快速復蘇的態勢,而廣大三四線城市仍冷冷清清。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至2015年11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69637萬平方米,比10月末增加1004萬平方米,庫存再創新高。 庫存高企也影響到了開發商拿地和投資開發的積極性。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在開發投資方面,2015年1-11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87702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3%,增速比1-10月份回落0.7個百分點,繼續呈回落走勢。這已經是該指標在去年1月開啟下降模式后的連續第21次下調,未來這一增速或將趨近于零。在土地購置方面,數據顯示,1-11月份,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19894萬平方米,同比下降33.1%,降幅比1-10月份收窄0.7個百分點;土地成交價款6409億元,下降26.0%,降幅擴大0.8個百分點。 巨大的庫存壓力也讓去庫存工作成為目前中央經濟工作的重要任務。在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按照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過加快農民工市民化,擴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庫存,穩定房地產市場。要落實戶籍制度改革方案,允許農業轉移人口等非戶籍人口在就業地落戶,使他們形成在就業地買房或長期租房的預期和需求。 中原地產首席市場分析師張大偉對記者分析,長期來看,人口政策調整以及戶籍改革推動下的新型城鎮化規劃,將為樓市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尤其對于庫存問題嚴峻的中小城市意義更大。我國流動人口規模不斷增長,同時農村人口基數龐大,其購房潛力存在較大的可挖掘空間。如果配合一系列政策扶持,將有望釋放更大的購房積極性。 張大偉說,在當前經濟增速放緩且面臨轉型之際,房地產行業的支柱作用再度被強化。外需低迷使得出口增長乏力,拉動經濟的另外兩駕馬車投資和消費將發揮更大的動力。而房地產市場無論是對投資還是對消費增長貢獻占比都不容忽視,因此住房消費受到政策的全面鼓勵。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為,一方面,加快樓市去庫存,有利于加快農民工市民化,提高城鎮化率和城鎮化水平,進而擴大內需。另一方面,去庫存是穩投資的關鍵,因為只有庫存去掉了,房企拿地和投資的意愿才會增加,穩投資才有希望。而房地產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20%左右,加上鋼筋、水泥、建材等一系列上下游產業,帶動力更大。因此加快樓市庫存,能夠很好地“對沖”去產能所產生的減緩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