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國許多省份,水泥企業的設備利用率已處于70%以下,在產能嚴重過剩的大環境下,去產能,也成為近幾年水泥行業關注的主要話題之一,而中國建材工業經濟研究會會長劉長發對此更有自己超前的看法。 “有人判斷,我們的水泥消費量有一個平臺期,我認為愿望是好的,但是市場規律并不會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從今年的情況看,盡管固定資產投資還在增長,但是由于萬元固定資產投資水泥用量的下降,導致水泥需求量出現負增長。行業里有人期望明年固定資產投資加大,水泥需求量上升,但是我通過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認為這種可能性不大。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比重,已經到了非常邊緣的程度,所以靠固定資產投資拉動經濟增長來帶動水泥的可能性不大。我判斷,水泥行業的市場需求已經進入下行通道”,劉長發表示。 2015年,我國水泥行業經歷了共和國歷史上第一次水泥需求絕對量下降,這就有可能標志著我國水泥消費峰值已跨過。而此前,多數業內人預計我國的水泥消費峰值很可能在2020年左右出現,那為什么會提前了呢?劉長發認為,原因在于金融危機后的四萬億政策,大量的基礎設施超前建設,從而導致了水泥峰值提前出現。 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從峰值期到動態平衡期一般需要15-20年時間,劉長發預測,到動態平衡期我國水泥消費量大概在10億噸/年左右(按目前水泥實物質量計)。 而我國目前的水泥產能超過35億噸,未來15-20年,我國水泥行業將進入去產能化階段,換句話說,就是有超過25億噸產能將逐步退出市場。“很殘酷,就是說我們前面辛辛苦苦建起的水泥廠,在未來15-20年,有2/3以上的企業要退出市場,水泥行業怎么辦?這值得我們深思,需要我們應對和解決”劉長發說。 在去產能化階段,恐怕激烈的市場競爭將難以避免。劉長發認為,未來企業間主要表現在微觀層面的競爭。 1、在區域產業競爭格局基本定型的條件下,水泥作為短腿產品,市場競爭主要表現在同一區域不同工廠間的微觀層面的博弈。比如同一區域有三家水泥廠,未來只能留一家,即使這三家水泥廠同屬于一個水泥集團,這三家水泥廠之間也會相互競爭,因為誰都不愿自動退出歷史舞臺。 2、在水泥需求絕對量下降的情況下,曾經風行的產業協同舉措,有些企業希望通過協同來保住價格的愿望,效果恐將大為縮水,甚至難以奏效。 3、廣適性技術(即那些花錢能買到的技術)進步并不會給單個企業帶來競爭優勢,在技術趨同,成本趨同的情形下,只有那些市場服務能力強者,才會成為最終的贏者,因此,微創新才是產能過剩背景下水泥企業的制勝之道。 劉長發認為水泥企業微創新的主要方向有: 1) 基于產品的微創新。在工程滿足度方面改善或增加功能,或降低工程造價;通過對市場進行細分,進而細分產品;改變產品的提供方式;拓展產品新的用途。 2) 基于商業模式的微創新。構建產品鏈上下游企業朋友圈,著力打造共贏原則下的利益共同體;擁抱互聯網+,突破傳統產品銷售方式,探索適合水泥產品特點的電子商務模式;探索與金融工具相結合的水泥產品營銷模式。 3) 基于市場服務的微創新。持續改進客戶關系管理;開展深度產品應用技術服務;在產品銷售政策方面的隨時創新。 4) 基于降本降耗提高效率方面的微創新。推行精細化、精準化管理,推動生產經營全過程控降本降耗潛力和提高效率、效能的潛力。 2015年,產能嚴重過剩加上市場需求的持續不振讓水泥市場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未來,勤練內功,踐行微創新,提高內在競爭力將是企業立于不敗之地的有力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