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多砂漿信息推薦:保溫材料 砂漿網 建材網 防水施工 建材論壇 防水論壇 《砂漿&保溫》雜志 浙江省奉化市的塌樓事件發生11天后,事故調查尚無結論。關于事故原因的分析和猜測在坊間流傳。 在可供參考的資料中,今年年初的一份工程質量檢測評估報告被認為最具價值。奉化市居敬路29幢在報告中被點出的問題包括:鋼筋銹蝕受力彎曲、多處墻體裂縫且部分裂縫已屬貫穿縫、房屋部分墻體的磚受壓已出現斷裂、樓面預制板縫隙增大、局部粉刷層脫落。 在接受《法制日報》記者采訪時,多名權威建筑安全專家均將目光聚焦到了“鋼筋銹蝕”幾個字眼上。 “我想應該有使用海砂的問題。海砂中含有大量氯離子,這是導致鋼筋這么快銹蝕的原因。”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陳肇元做出推測。 這樣的推測與曾經參與建筑法修改的清華大學建設管理系教授朱宏亮不謀而合。他告訴記者,海砂比淡水砂便宜很多。 而違規使用海砂只是建筑施工亂象的冰山一角。 “近年來興起的對工程建設速度的盲目追求,不合理的低價中標,為大批偽劣建材進入市場開辟‘康莊大道’。工程施工層層轉包,剝削到最終的末端承包者已無利可圖,未經培訓的農民工成為施工一線的建設大軍。”陳肇元坦言,施工環節的這些問題環環相扣,未能得到有效解決,已成為“短命建筑”滋生的重要推手。 偷工減料現象嚴重 在調查結論出來以前,因“鋼筋銹蝕”等問題的暴露,施工質量問題成為奉化塌樓事件被質疑的第一焦點。官方的追責程序也同樣將矛頭指向了當年的施工單位,3名責任人被采取強制措施。 朱宏亮分析,類似居敬路29幢這樣建成于上世紀90年代的樓房,施工質量差的問題比較普遍。 “上世紀80年代,市場經濟開始發端,我們對于工程管理的制度沒能及時跟上。”朱宏亮說。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所有施工單位開放競爭,利潤理所當然地成為施工企業的第一大追求。 “有一些企業開始不擇手段,甚至違反國家相應的規定。”朱宏亮介紹,在當時,雖然我國關于工程建設的技術規定比較落后,但并不是非常嚴重,嚴重的問題在于,一些企業并不遵守這些規定。 他表示,這樣的狀態持續了一段時間,在上世紀80年代底至90年代中達到頂峰,而近幾年恰好到了這些房屋質量問題逐漸暴露的時候。 正因為意識到這些問題,我國逐漸加強了建筑領域立法。1997年,建筑法頒布;其后,國務院出臺了《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招投標等相關規范也陸續出臺。 朱宏亮介紹,此后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監管體制的完善一直在與不斷暴露的新問題賽跑,“盡管情況有所變好,但有些問題直到現在也還未徹底解決”。 2011年年初,《法制日報》記者曾在南方某沿海城市調查一起安置房質量問題。這個被用于安置拆遷戶的小區,在建成兩年后才通過安全驗收。而當返遷戶進入他們期盼已久的新房時,卻發現樓頂框架梁貫穿性斷裂、墻體大面積裂縫、室內樓板貫穿性裂縫,甚至連樓房基礎地梁也出現了多處斷裂。 類似的事件時常見諸報端:因為偷工減料,應采用鋼筋和水泥的地方或減少或取消,甚至以泥漿代替水泥砂漿,以“瘦身鋼筋”代替合格鋼筋,以“地條鋼”冒充正規建筑鋼材。 陳肇元坦言,在“短命建筑”問題中,施工質量不達標的影響不亞于建筑結構設計規范標準出現問題。 低價中標忽視質量 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我國開始在建設工程項目領域推行招標投標制度,經過十多年的實踐,相繼制定和頒布了一些部門和地方性法規或規章。 作為一種“促進節省開支、最大限度地透明和公開以及提高效率目標”的方式,招投標制度被市場經濟國家廣泛采用。在我國,建設工程項目的招投標還被賦予了反腐敗的意義。 “它符合市場經濟、競爭經濟的背景和宗旨,在建筑市場當中,讓競爭更加充分,更符合市場經濟的需求。”朱宏亮評價。 但一直以來,招標投除了被認為能夠幫助業主省錢外,還被認為將對工程質量產生重要保障作用。一種觀點認為,“通過充分競爭選擇一個好隊伍”,建設工程質量、安全就有了基本保障。 “其實這個作用是不存在的。它只是一種競爭方式,不是萬能的。”朱宏亮說。 相反,過度夸大招投標制度對于建筑質量安全的保障作用,被朱宏亮認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反效果。 “眾所周知,業主單位為了省錢,一般都是最低價中標。對于工程質量,一般只是在投標時由參與企業做出承諾。從這個角度來說,很難說最后選擇的都是有保證的。”朱宏亮分析。 在這種規則下,為了拿到工程項目,很多企業會把價格報低,并且對于業主單位要求的工期畸短等問題無從抗衡。 “而在低價中標同時又想掙錢,往往就只能偷工減料,降低工程質量。”朱宏亮據此得出結論,通過招投標選出來的隊伍,偷工減料的意愿反而更強,出現工程質量問題的可能性更大。 與此相應的,后期的工程安全管理原本應得到加強,政府的監管責任也更大,但對招投標作用的夸大和誤導,讓人們放松了這方面的警惕。朱宏亮認為。 層層轉包層層盤剝 在工程建設領域,分包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法制日報》記者采訪過大量農民工討薪事件,這些從未受過正式培訓的“臨時工”大多跟隨著一名小包工頭,小包工頭上方還有多個層級。在一起農民工討薪事件中,記者發現工程項目的分包層級竟然多達5級。 這種層層分包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農民工成了大量建筑的實際建造者。 清華大學建設管理系工程管理研究所副所長鄧曉梅分析,市場化改革之后,建筑企業都是不養工人的。以前的大國企養著工人,工人的整個職業生涯都是有規劃的。如今企業都把工人當包袱甩出去,特別是項目型的工程,有項目的時候把工人召來,沒項目的時候就不愿養人,召之即來,呼之即去。 “他們大多數人都是放下鋤頭就到工地了,整體的技術素質是比較差的。對于自己參與的建筑缺乏成就感,技術不行,對質量要求也沒有概念。”鄧曉梅評價,這讓施工質量無從得到保障。 另一個層面上,陳肇元分析,施工單位普遍存在的層層轉包現象,每轉一層就收一遍管理費,本來就少的錢被層層盤剝,到真正負責施工的單位手上時,已經沒有多少了。 錢少而質量高,這是一個悖論式的命題,先天決定了存在這種現象工程的低質量命運。陳肇元坦言,要從原本很少的資金中留出利潤,實際施工單位只能選擇偷工減料。 資質掛靠成潛規則 南方某省一家中型建筑公司的負責人陳東平(化名)近日在參與一個大型工程項目的施工競標。他在本次競標中的身份,并非自己所在公司的負責人,而是一家大型國企的員工。 “我們公司的注冊資本才1000萬,資質不夠,只能參與1個億以下的工程競標,而這個工程標的額是7個億,所以我選擇掛靠。”陳東平向記者透露。 “這種情況十分普遍,不掛靠、不出借資質反而不正常了。”在聽完記者描述后,朱宏亮坦言,“資質等級高的單位把資質出借給沒有資質或者等級低的,真正在第一線干的,反而都是資質很低的、能力很差的。” 他介紹,我國對于建筑業企業資質按等級標準劃分,規定一級施工企業有資質的建筑師必須達到一定數量。 “的確,報上去的都是有證的,也是從事這個行業的,但是人都不在這個單位,都是虛的。還有一些人為了攬活,同時身兼幾個項目,真正來的根本不是這個人,有時甚至只是一個什么都不懂,但有本事把各個環節關系打通的人。”朱宏亮說。 朱宏亮梳理了問題的根源——市場經濟改革以后,單位對于個人的管理逐漸弱化,出問題后,單位無法制約個人。 “所以我們亟待從以單位資質管理為重心的模式,轉變為以個人職業資質管理為重心。”朱宏亮說,在參與建筑法修改時,學者們已經將這個問題提了出來,要讓資質管理約束到個人,搞施工要有建造師資格,搞設計要有建筑師的資格,同時盯著你,一出問題,你要承擔很重的經濟責任和法律責任。 盡管這一問題已經引起有關部門重視,并有了一定的規范,但朱宏亮認為,如今建筑法還是強調施工企業資質。“從長遠看,個人職業資格制度才是解決問題的一個根本的制度”。 更多砂漿信息推薦:保溫材料 砂漿網 建材網 防水施工 建材論壇 防水論壇 《砂漿&保溫》雜志 編輯:小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