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報道引發社會各界關注 ■本報記者 鄭瑋 昨日,本報刊發的《武漢“綠色石膏”陷訂單危機》報道,引起社會各界關注。湖北龍源石膏有限公司董事長高德武等企業家紛紛致電本報,探討危局和出路。高德武坦言,自己也為循環產業振興無望而喪失信心,目前該廠已停止生產脫硫石膏砌塊,轉為其他產業。武漢市發改委表示,正在醞釀該產業的鼓勵政策。 武漢市墻改辦 預計補貼政策會盡快出臺 武漢市墻改辦相關負責人透露,早在幾年前,就組織人員駐扎脫硫石膏廠做了大量的調研,并與粉煤灰一同列入推介列表并備案。但因為武漢市雨水較多,石膏建材防水性能不足,有一定的推廣局限,加上市場認可度不高,所以一直未發展起來。 “我們已經向上級單位提出補貼建議,預計會盡快出臺,畢竟產品是個好東西。”該負責人表示,以后隨著廢料的增多,會考慮提升技術,彌補產品防水性能不足的缺陷。 武漢市發改委 正在制定大宗廢棄物綜合利用行動方案 武漢市發改委環資處負責人介紹,大宗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環節,前期已組織武漢市資源節約綜合利用協會,對武漢工業副產石膏資源綜合利用情況進行調查,已經形成調研報告。目前正在制定《武漢市大宗固體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三年行動方案》(2014—2016)。該負責人表示,將盡快出臺其他鼓勵政策,推動武漢大宗廢棄物回收利用。 專家觀點 政府應扶持新興產業產業盈利后退出 武漢循環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汪俊時表示,廢物循環再利用,與一般的市場化行業不一樣,社會意義大于經濟意義。不能完全依賴市場規律運轉,政府可扶持企業成長盈利后,再放手。 “脫硫石膏行業最早在上世紀90年代出現,有一批企業進入,這么多年卻沒有好的發展,還是有一部分政府原因的。”汪俊時建議,可以學習外地成功經驗,從明確補貼范圍和操作標準上入手,并在配套設施上給予一定補貼。 汪俊時認為,政府引導是一個方面,市場機制也要盡快建立。企業不能盲目依賴政府,期望值過高,自身若想做大做乾產業可向集聚地發展,向園區集中,這樣優勢能夠整合、資源能夠共享,也容易形成規模效應。 鑫隆建材廠內,工人正在車間進行石膏砌塊生產作業。 本報記者 徐楚云 實習生 張夢倩 攝 (原標題:補貼政策或盡快出臺 “綠色石膏”將迎利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