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8月7日,救援人員在魯甸縣龍頭山鎮甘家寨廢墟上搜救失蹤者。 參考消息網8月8日報道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8月6日發表題為《云南地震后村莊滿目瘡痍》的報道稱,中國西南部這個滿目瘡痍的村莊說明了為什么三天前的一場地震造成死亡人數急劇攀升——以及為什么可能還會繼續攀升。 人口密集傷亡大 6日,中國宣布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由前一天的410人升至589人。中國當局說,由于道路阻塞,通信受阻,影響統計速度。 在用一座臨時架設的鋼制橋梁替代了在地震中倒塌的橋梁后,救援工作取得了更多進展,大批物資得以被送入位于震中龍頭山鎮的這個村莊。這令救援人員們得以向更多偏遠的村子挺進。 這場地震發生的地方雖然是農村,但人口比較密集。許多小村莊只有一條狹窄的小路通向外面,而這些小路在地震中被山體滑坡所掩埋或沖毀。未來幾天的救援工作很可能因為降雨受阻,災區部分地方可能不時有降雨。此外中國官方還提醒說,未來幾天有發生強烈余震的可能。 物資運輸速度慢 報道稱,銀屏村體現了救援人員面臨的各種挑戰。從這個村莊步行到龍頭山鎮需要兩個半小時,只有一條土路。由于植被茂密,山巒重疊,難以運入鋼鐵等更牢固的建筑材料,所以當地房屋是用不結實的材料建造的。 在3日的地震中,該村許多房屋的土墻倒塌。死亡人數和受傷人數均不確定。當地居民說,在由大約37戶家庭200人組成的一個聚居點,有12人死亡,4人重傷,另有一人失蹤。他們說,附近還有20人死亡。 報道稱,盡管中國展開了大規模救援,投入成千上萬的軍人和救援人員,但援助還是沒有像居民需要的那樣快速運抵銀屏村。 救援人員4日抵達這里,開始挖掘生還者和遇難者,但是進展緩慢。當地居民戚忠誠(音)說:“我們今天挖出了3個孩子。”他指著一處在廢墟上臨時搭建的墳墓。“那個孩子15歲。” 但是,物資運輸的速度緩慢。6日下午,一批方便面運到這里。居民說,此前他們只能從倒塌的房屋中尋找一些糧食,從地里挖土豆,從廢墟中挖腌肉充饑。到6日夜里,他們仍然沒有瓶裝水。 一些救援人員留下了帳篷,但居民并沒有使用。此前救援人員告訴他們,帳篷不安全,因為遠處的峭壁上可能有石頭滾落下來。而且,帳篷的數量也不夠。 戚忠誠說,缺乏援助讓他們擔心被遺忘。一名村民在記者到來后說:“很高興你到這里來采訪,因為這意味著政府知道我們這里什么也沒有。” 交通暢通最重要 另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8月6日報道,云南省政府說,在8月3日發生在魯甸的地震中,受傷人數超過2400人——這是中國4年來遭遇的傷亡最慘重的地震,也是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執政后應急機制面臨的最大考驗。 約1萬名軍人和數百名志愿者奔赴魯甸清理道路,挖掘廢墟中的幸存者,但山體滑坡和大雨增加了救援行動的難度。 地震災區山勢陡峭,道路狹窄,難以負荷大規模救援行動的全部車流。 8月6日天氣放晴,通往龍頭山鎮的道路擠滿了救援車輛、救護車、軍車以及徒步的居民和志愿者。 32歲的農民王志學(音)說,他的妻子和兩個女兒都逃過了地震,但山體滑坡沖毀了他們的房子。他們現在待在山坡上的一頂帳篷里。 王志學說:“我們獲得了一些救援,但在重建前必須把道路清理出來。用我的摩托車拉補給要4個小時,因此讓交通恢復暢通是最重要的事。” 中國國家媒體把注意力放到了地震發生后錯誤和丑聞相對較少的應對措施上。香港時事評論員林和立說,習近平領導下的政府能以比以前更快的速度調動軍隊。 林和立說:“顯然,軍隊——從人員、緊急救援行動和人民解放軍的重型設備來看——很早就到了那兒。從這個角度看,習近平領導下的指揮和控制體系似乎更有效率,他的權威毋庸置疑。” 參考消息網8月7日報道 《南方都市報》8月6日的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在震中龍頭山老街,老舊建筑幾乎全部變成了廢墟。唯有修建于1949年的龍頭山供銷社三層木樓巍然屹立……當時睡在底樓的兩個小孩因此而躲過一劫。”外媒稱,這棟木樓也被網友戲稱為“樓堅強”。 據德國之聲網站8月7日報道,中國媒體報道稱,龍頭山鎮里及周邊的“磚結構建筑大半以上倒塌”,土坯房倒塌率更是近百分之百。對此,很多網友不禁發出疑問:既然木樓防震,為何不多建木樓? 南都在其文章中援引專家的話說,木結構建筑的抗震性能確實比較好,但“這棟老樓未倒塌有一定偶然性”。另外,考慮到“防風、防雨、防火、防蟲蛀”等其他性能,木結構建筑的功能比較“單一”;同時建筑高度也受限。 無獨有偶,據中新網報道,昭通市魯甸縣的一座古建筑——擁有234年歷史的拖姑清真寺,這棟“完全用圓柱和橫梁交接而成,卯榫環環相扣”的建筑在多次地震中“完好無損”。當地村民稱:“老祖宗建的,沒問題,我們的房子都開裂了,它一點灰也沒有掉”。 德國之聲報道稱,一時間,網友不禁感嘆:“還是祖先厚道啊!”賬號為“跳出火星微博達人”的網友在其新浪微博上寫道:“每次地震都普及一次,就不能加強下房屋的質量么,古人的建筑怎么不倒塌,好好的。希望這次重建家園時把房屋質量擺在第一位。” 據《南華早報》8月6日報道,國家地震監測中心表示,在今年早些時候曾將昭通的地震風險水平從6級提高至7級。昭通地處云南省的主要斷層線上。報道稱早在去年,專家、學者已經對積蓄了大量能量的地殼斷層線提出警告,指出斷層線周邊縣鎮可能遭遇強度達7.4級的地震。 文章援引云南省地震局一名工作人員的話,昭通在過去十年里都被列為地震“重點監測區域”。 據《南華早報》報道,專家早前曾經提高昭通地區的地震預警級別。 據報道,8月3日的昭通地震震級為6.5級,震源深度為12千米。盡管震級不大,但是因為震源淺、災區人口密集和災區房屋抗震性能差等原因, 造成了大量傷亡。 德國之聲稱,中國經濟網曾在去年4月發表題為《云南抗8級地震房被風吹倒,負責人竟稱刁民鬧事》的文章。在文中,村民們稱這樣的房子是“豆腐渣工程”,施工人員說抗震房“砂漿未干不牢固,被大風吹倒很正常”,而當地政府則強調“絕大部分房子質量優良”。 此次昭通地震后有網友說,“殺人的不是地震,而是建筑”。
這是8月5日拍攝的云南省魯甸縣地震震中龍頭山鎮。龍頭山鎮在此次地震中遭受重創。 【延伸閱讀】 港媒:魯甸地震 農村房屋為何“不堪一擊”? 2014-08-07 11:32:00
這是8月5日在云南省魯甸縣地震震中龍頭山鎮拍攝的受損房屋。龍頭山鎮在此次地震中遭受重創。 參考消息網8月7日報道 香港中評社8月7日稱,8月3日,云南昭通魯甸發生6.5級地震。此次地震震級不大,損失卻慘重,人們習慣性地發問:天災之外有無人禍因素? 報道援引美國《僑報》8月5日題為《農村為何“不堪一震”?》的文章稱,當人類遭遇自然災害,往往無法忽視對人為因素的檢討。根據媒體報道,此次地震致萬余房屋倒塌,拷問又一次指向災區房屋的設計缺陷和質量問題。 文章稱,如今,中國建筑物短命現象越來越突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建筑物完好無損,而八九十年代的建筑物卻出現裂縫。這既暴露出施工方對質量很不負責任,也暴露出有關機構對建筑質量把關不嚴。 再看日本,這個多震國家,無論震級大小,損失可控,究其原因,是鋼結構建筑占有率達到了65%。研究顯示,鋼結構建筑在地震中的受損率遠低于混凝土結構建筑。無獨有偶,2010年智利8.8級大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為452名,也因當地居民建筑大多是鋼結構。 反觀中國,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大量使用冷拔低碳鋼絲構件的房屋,其抗震性能差;而在農村自建房中,大量使用簡易的磚石、磚木、土木等結構形式,由于沒有必要的構造措施,砌筑墻體的粘結材料強度差,遇上自然災害時就會倒塌。 文章稱,針對中國農村房屋的“不堪一震”,建議當局應重視農村住房質量的保障,終結農村建房的混亂無序。有必要從地震特點、場地條件、建筑結構、設防標準和建筑材料等方面研究,建好抗震抗災房屋。在條件不允許的農村,木結構房屋和輕鋼結構房屋也是不錯的選擇。此次地震中,“震中一建于1949年木樓未倒,樓內兩名熟睡小孩幸存”的消息,也證明了木結構房屋良好的抗震性。 文章說,在自然災害面前人類很脆弱,但如把抗震防震工作做到位,將會多營救不少生命。 【延伸閱讀】 生死競速72小時:魯甸地震黃金救援期搜救紀實 2014-08-07 07:14:00 云南魯甸8月6日電398人、410人、589人……3日發生的云南魯甸地震,連日來迅速攀升的死亡人數,讓人揪心。 一邊是不斷增加的傷亡數字,一邊是與死神賽跑的救援隊伍。“72小時黃金救援”時間正在一點點消失,但救援在一波波持續、加力。 爭分奪秒尋找生的希望 6日清晨6點,當第一縷晨曦露出天際,震中龍頭山鎮主街道上,云南消防總隊特勤支隊88名消防戰士集結出發,奔赴20多公里外的甘家寨搜救被掩埋群眾。 “竭盡全力,不辱使命!”這是公安部消防局副局長于建華對所有參戰消防官兵提出的要求。 震后僅僅50分鐘,昭通支隊魯甸大隊15人就已經趕到現場全力展開救援,震后不到兩個小時,昭通支隊12車85人也到達現場參與救援。這是最先開進重災區的救援力量。 隨后而來的是云南各路消防官兵,云南各路武警官兵,成都軍區組織的救援部隊,中國國際救援隊的隊員…… 截至6日中午12點,公安消防部隊已有1010人參與到災區各處的搜救工作中,已經對4832戶進行了搜救,搜救出131人,其中生還36人,解救疏散群眾3905人。 緊張的搜救仍在繼續,一身黑色救援裝的史寶國行色匆匆。 作為中國紅十字會神鷹救援隊的中隊長,他和隊員們剛剛接到一位叫毛天緣的受災群眾求救,在20多公里外的銀屏村,可能還有生還者。 “現在沒有車輛能進去,我們帶齊裝備跑步前進。”史寶國說。 從地震發生到現在,中國紅十字會旗下的專業社會救援力量陸續馳援災區,從最先抵達的云南紅十字藍天救援隊,到陸續馳援的貴州、四川、山東、北京、河北、河南、浙江等省市的專業社會救援隊,截至6日上午已有130名社會專業救援隊員抵達災區參與搜救。 在老街的廢墟上,渾身是泥的云南武警總隊二支隊救援隊隊長鄒勇正站在坍塌的樓板上指揮救援;“每次看到家屬渴望的眼神,心里就想‘拼了,就是死也要把人救出來’。”中國國際救援隊隊員張利虎滿眼血絲,進入災區2天來他只斷斷續續地睡了5個小時。“不放棄一絲希望!”這是所有人共同的心聲。 不放棄希望,希望就會出現。 ——5日17時左右,一位76歲的老人被消防官兵救出。 ——5日18時30分左右,一位88歲的高齡老人被成都軍區某部救援部隊救出。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在生命救援黃金72小時的每一個階段,全面深入的搜救都沒有停止。從清晨到午夜,奔赴災區的各路救援人員用全身心的投入,科學有序的方法,創造著一個又一個生命的奇跡。 6日中午時分,成都軍區某集團軍在八寶村成功救出四名被埋群眾,包括三名重傷員和一位受驚嚇的老人。 幾乎與此同時,中國國際救援隊在龍頭山鎮銀屏村又成功救出一名被困近68小時的50歲婦女。 目前,各方迅速組織部隊官兵和專業救援力量共2.9萬余人,對災區展開拉網式搜救,確保做到不留盲區、不留死角。據統計,截至6日16時,共搜救出被掩埋群眾600余人,收治傷員2993人。 72小時,從第一分鐘開始,救援的隊伍就在奔跑,與時間賽跑就是在抓住生命的希望。 守望相助堅守故土家園 龍頭山鎮龍泉村的村口,一塊“滇東第一村”的石碑格外醒目。 三天前,這個滿是粉墻黛瓦的“滇東第一村”經歷了一場生與死的考驗。 突如其來的地動山搖,瞬間將這個美麗的山村撕扯得滿目瘡痍。龍泉村龍泉社區的黨員余朝輝第一時間從山間的花椒地沖回自己的家。 墻倒屋塌,余朝輝年邁的父親已經被深深掩埋在震后的廢墟里。找到父親的遺體,余朝輝來不及悲傷,他和村里其他的黨員、干部一起組織了自救突擊隊,沖向每一個需要幫助的村民家中。 親幫親、鄰幫鄰。地震摧毀了家園,卻沒有摧毀人們堅守家園的意志。 龍泉社區副支書楊紹華,地震發生時尚在魯甸縣城辦事,得到消息后,這位年近60的老漢一路疾馳,半個小時就趕到了家中,來不及安排好受驚的妻子,楊紹華首先找到了村組長和村里的黨員,迅速形成一股救援力量。 “我們這個村子從來都很團結!”56歲的李開勛很自豪。地震發生后,這位土生土長的龍頭山人打電話給自己在昆明的兒子李先偉讓他回來救災。 這位參加過汶川抗震、蘆山抗震的小伙子,5日已經啟程回家重建家園。 和李先偉一樣,成百上千的龍頭山人都走在了回家的路上。無論是在哪里打工,無論是在哪里求學,“回家”“救災”成為他們共同的心聲。這些騎著摩托車,背著竹背簍從昆明、從魯甸回來的故鄉人,成為災后發放物資、重建家園的主力軍。 4日深夜,滿眼血絲的陳旺昌從抗震救災指揮部的帳篷里走出來,這位魯甸縣中醫院的院長帶領著全院醫務人員,在地震發生后第一時間投入到傷病員救治當中,此時已是疲憊至極。“甜不甜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魯甸遭災,我們魯甸人就要沖在最前面。”陳旺昌說。 在魯甸,從崎嶇山路旁不起眼的農家小飯店,到斷壁殘垣間臨時搭起的粥棚,每個經過的人都能免費在這里吃到熱粥熱飯。 72小時,災難和痛苦沒有摧垮災區人的意志,守望相助凝聚起大家團結一致戰勝災難的決心。 全速前進打開生命通道 山體滑坡、村莊被埋,道路中斷、車輛受阻——在地震發生后的第一天,從沙壩村到龍頭山鎮,傷員一度只能被安放在毫無遮擋的街道上。災情究竟如何?只有走進去才能知道! 全速前進,一位名叫謝樵的武警邊防戰士沖在了前面。4日下午,接到救災請求的武警邊防部隊趕往大林村災區,前路被突然形成的堰塞湖阻斷,為摸清對岸的災情,謝樵第一個縱身躍入水中,最終被巨浪吞沒。 道路是地震災區的生命線。全速前進打通阻斷的道路,就是災區打開生命的通道。 4日下午,一架軍用直升機準確地降落在臨時搭建、平整過后的停機坪,從震中龍頭山鎮龍泉村學校附近的空地上運走了第一批傷員。“空中生命線”就此開通。 直升機轟鳴而去,開始了生命接力。截至6日16時30分,成都軍區出動直升機267架次,運送危重傷員159名。 5日一大清早,武警交通第一總隊第三大隊第一支隊隊長陳凱旋站在龍泉鎮鎮口被塌方阻斷的公路上,他身旁的山腳下是滔滔流過的龍泉河。 前方道路被掩埋,龍泉河橋被阻斷,通往重災區龍頭山鎮老街只剩一座僅能步行的小橋。 “不能讓傷員躺在大街上!”陳凱旋開始了他的戰前動員。 十臺大型工程車,60名干部戰士——屬于他們的戰斗打響了。 5日22時左右,燈火通明的龍泉河畔,通往震中龍頭山鎮的“咽喉橋”——龍泉河鋼架橋順利架成,魯甸地震發生后一度中斷的通往震中的道路終于打通。呼嘯的救護車全速開進震中,源源不斷的救災物資通過這座藍色的生命之橋送到了災區人民的手中。 投入人力1.2萬余人次,組織大型機械2200余臺(輛),陸續搶通了國道213線、昭巧二級路和上百條縣鄉、鄉村公路等救災生命線;截至6日16時,災區90%的區域已恢復正常通訊;災區復電率達88%;受災地區已有33個點恢復供水,解決供水人口6.57萬人……數字背后凝聚的是各方的艱辛努力。云南省副省長、魯甸地震抗震救災指揮部第一副總指揮長尹建業說,與時間賽跑,全力搶通生命線。 幾乎與此同時,首趟轉運傷員專列“救1”次則載著17名傷員一路疾馳,比預計到站時間提前約40分鐘駛進昆明火車站。傷員陸續被送往各大醫院。 6日16時30分,地震發生后72小時,龍頭山鎮主街道上,各色救援力量依舊往來匆匆,橙色的消防隊員、綠色的解放軍戰士、紅色的中國國際救援隊、深藍色的藍天救援隊…… “繼續把搜救生命放在第一位。”尹建業說,“我們在72小時內,拼命搶命;72小時后,決不放棄。指揮部將加強對救援力量的協調部署,分片包干,進村入戶,一家一戶檢查,確保搜救工作不留死角、不留盲區、不留盲點。” 72小時,不是結束,隨著災區道路的全面搶通,更多的救援隊伍在向災區挺進,期待“黃金救援期”后的生命奇跡。 聲明:此文內容源于互聯網,微編輯后分享,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將在24小時內刪除 ![]() ![]() 更多行業信息 新型砂漿網:http://www.www.azcospm.cn/ 保溫工程網:http://www.bwgcw.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