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業現在什么詞最熱?我想大家都會說是“營改增”,其實建筑業的熱詞不僅僅有“營改增”,還有“資質動態監管”、“四庫一平臺”、“建筑工業化”、“PPP”、“掛靠被終結”、……。
這些熱詞反映出建筑人的關切所在、建筑業發展動態,以及未來的趨勢。企業發展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抓不住變革機遇,則將被時代潮流淘汰!當前的建筑企業尤其如此,如果一味盲目樂觀、缺乏危機意識,就可能遭受滅亡!
一、建筑業大變革
1、建筑市場面臨巨大挑戰與機遇
1)中短期房建工程市場面臨下行壓力大。截止2015年末,庫存面積已超7億萬平米,這種勢頭還在繼續,更讓人心驚的是房地產開發企業房屋施工70億平方米,兩者之和近80億平方米,每人35平方米,夠2.2億人居住。“十三五”期間去庫存已成為房地產市場的主基調,未來5年房建工程市場將面臨項目數量進一步減少的現狀。
![]() 2)新型城鎮化將加速,中長期房建工程市場仍有發展潛力。2015年我國城鎮化率僅為56.1%,距離發達國家的80%以上(詳見表一),同時舊城改造和改善性住宅市場的釋放,中長期房建工程市場仍有發展潛力。
![]() 3)高鐵、高速公路建設仍處于高速發展?;A設施建設仍是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根據“十三五”規劃,高鐵營業里程達到3萬公里、覆蓋80%以上的大城市,新建改建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約3萬公里
4)地下廊管建設,不能忽視一片新市場。據專家測算,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分為廊體和管線兩部分,每公里廊體投資大約8000萬元,入廊管線大約4000萬元,總造價每公里1.2億元。按目前的城鎮化速度,未來三到五年,預計每年可產生約一萬億元的投資。
5)“一帶一路”戰略的啟動,將帶動能源、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
6)PPP模式大行其道。發改委、財政部等六部委制定的《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2015年6月1日起實施。國務院辦公廳2015年5月19日轉發了財政部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關于在公共服務領域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指導意見的通知,PPP已上升為國家意志。
2、營改增后,建企必須加強項目直管能力
營改增后,原有掛靠經營模式將受到致命的沖擊。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后,因為增值率是進項和銷項環環相扣,所交稅額為銷項稅額減去進項稅額后的值,企業要對項目部的資金、票據和物資等實現全面管理,才可能對進項稅票全面管控,以避免因項目部虛開增值稅,而導致企業法人和高級管理人員承擔刑事法律風險的情況出現。
建企若要改變傳統掛靠管理模式,將掛靠項目當作直管項目部來管,就會出現兩個問題:1)企業有沒有能力管?2)項目經理愿不愿意讓你管?若不能全面管理,企業也有兩個選擇:
第一種選擇:因進項稅額不足,面向1-3%掛靠管理費,11%的稅率下的增值稅將直接讓企業因巨虧而很快倒閉;
第二種選擇: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企業法人代表和相關高級管理人員等著坐牢。
所以,當務之急建筑企業必須要加強對項目部的管理能力,實現票據流、資金流和物流的“三流合一”,避免刑法和稅負風險!
3、“四庫一平臺”對建筑市場影響深遠
四庫一平臺通過企業庫、人員庫、項目庫和信用庫全國聯網,全面實現全國建筑市場“數據一個庫、監管一張網、管理一條線”的信息化監管目標。這導致:注冊人員掛證將消失、企業資質申請難度加大、企業資質維護成本將大增、工程項目投標難于弄虛作假、掛靠經營被查處的概率大增。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擬通過“四庫一平臺”打造,實現從個人執業注冊——企業資質申請——企業資質動態核查——工程項目投標——工程項目建設過程管理,努力避免個人資質和企業資質掛靠的亂象,從而讓有能力的企業和個人承擔工程項目建設的任務,為工程質量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
4、建筑工業化,建筑業發展的必然
雖然目前建筑工業現代化因成本和技術穩定性等因素推進緩慢,但有三點原因,決定建筑工業現代化終將是歷史必然的選擇。
1)建筑產業現代化隨著技術的穩定成熟,成本會進一步的降低。
2)人口紅利的消失,60、70后老一代建筑工人隨著年齡增長,退出建筑市場后,建筑業若不轉型建筑工業現代化生產,將面臨無工可用,同時企業的用工成本也將進一步提高。
3)經濟發展理念的改變,經濟新常態環境下,將加強資源保護,環境治理,以創新為第一發展動力,據統計建筑運行能耗+建造能耗合計約占全社會總能耗的50%,政府必將通過提高相關資源價格的標桿進行調控,以減少總能耗,這樣也勢必導致建筑傳統生產模式成本的上升。
傳統生產方式的成本上升與工業現代化生產方式的成本下降,這是不可扭轉的發展趨勢!兩者終將在某個時間點相遇,當工業現代化生產方式下的成本低于傳統生產方式時,也是建筑工業現代化生產方式大面積取代建筑傳統生產方式的時間點。
![]() 成本趨勢模擬圖
5、新技術將全方面滲透建筑業
信息化是建筑產業現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BIM應用作為建筑業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必將極大地促進建筑領域生產方式的變革。“互聯網+”無孔不入,也已全方位影響著建筑業,例如:1)商業地產項目大幅減少,電子商務是重要的推手;2)互聯網+政府監管,將終結掛靠等違法行為;3)互聯網將大大促進建筑業各類資源全社會共享,優化資源配置、提供行業效率;4)家裝行業,已率先進行O2O嘗試。
二、建企要避免常見的十種死法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各類企業不斷崛起、發展、壯大,成了國民經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如此,在激烈地市場競爭中,仍然有不少企業很快便被淘汰出局,消失的無影無蹤。滄海橫流,大浪淘沙,對于各類企業的“死”,早已是見怪不怪了。
雖然有不少人在研究企業的成功之后再掉過頭來研究其失敗,但卻很少有人作系統分析,并以深入淺出的方式研究它們是怎樣“死”去的。倘若細細地品嘗其中的各味,忽然覺得,一旦能總結出來,于人于己都是頗有裨益的。
企業就如同人一樣,如不能精心照料,任憑其風吹雨打,則少不了要得病。生病后又得不到有效的救治,很快會病入膏肓。
第一種:病死
這類企業要么是先天不足,——內部機制不健全;要么是機制老化,——按部就班,諸如論資排輩、榮辱“難”共、毀譽相爭,權益不公;要么是高層分裂,寧做雞頭,不做鳳尾,結果輕而易舉地被對手各個擊破。
總的來說是由于肌體內部產生了病變,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久疾而終,是為病死。
市場經濟講的是優勝劣汰,在激烈地市場競爭中,往往是前有封堵,后有追兵,企業不堪擠壓,市場份額越做越小,人才越走越少,效益越來越差。
第二種:擠死
由于力量對比的懸殊,國內資本和外國資本的雙重擠壓下,迫使你不得不退出某個行業,被“擠死”了。
第三種:拖死
有些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雖然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由于各種原因,企業始終未能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管理不善,導致成本上升;分配不公,導致士氣低落;企業沒有創新能力,導致企業產品積壓;職業經理人玩過程,導致企業資產流失嚴重。
第四種:找死
主要原因是決策錯誤,當一個公司對項目的決策,犯了一些常識性的錯誤時候,這叫做自己找死。
第五種:壓死
在企業里面有很多這種現象,盲目地擴張,貪多求大,不注重基礎建設,不練內功,內部管理混亂,雖自知效益低下,卻敢去大筆貸款,甚至不怕高息貸款,宣稱利潤等于貸款減掉利息。
自己找來巨額負債,結果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孰不知貸款終歸是要連本帶利歸還的,最后,企業就被自己找來的巨額負債活活壓死。到頭來落了個損人又損己的下場。
現金流是現代企業經營理念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指標?,F金流從某種意義上說比利潤更重要。
在國外,尤其是資本市場,對現金流是格外重視的。而國內有相當一部份企業,往往忽視這一點,故而導致因為現金流中斷,而使企業在對外經營在比較正常的情況下,內部財務卻難以為繼,俗話說,一分錢難倒英雄漢講得就是這個道理。
第六種:憋死
在企業經營過程中,你可能注重資產質量,也可能注重存貨,你也可能注重其他很多方面,但往往忽視現金流,就像下圍棋一樣,圍棋是有兩口氣活,一口氣死,現金流狀況的好壞是企業能否持續發展的另一口氣,雖然你還有資產、還有庫存,一旦現金流中斷,到頭來你還得宣布破產。這叫做企業被活活憋死。
第七種:猝死
由于企業過分依賴個人能力,可供使用的資源往往又高度集中,一旦個人的判斷力出現偏差,或是個人出了意外,必然使企業高度不靈,遭受重創,結果導致企業突然死亡,這叫做企業突然猝死。
這也就是通常說的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帶來的后果。一個成熟的企業,不論是從投資風險的角度考慮,還是從對員工負責,對社會負責的角度,都不應該去承受企業可能毀于一旦的風險。
第八種:冤死
這又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受到政策調整,導致企業沒法干了,因為你這個行業政策性太強了,一旦國家政策做出不利于企業的調整,造成的后果就是企業的死亡。這里我舉一個案例:有一家企業想參股信用社,這本來是一個好項目,可剛一進入,就遇到政策性調整,地方政府把信用社收去了,轉成商業銀行,幾年來,既不分紅,也不分息,股本還不讓退,也不能用股權質押貸款,那你就死定了。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政企關系過于密切。
企業有一些是靠拉攏政府某些官員做灰色交易起家的,并不是他能力不行,也不是他要搞的這個項目不行,就是因為和政府某些官員的關系太密切,而且從事黑幕交易,由于復雜的人事紛爭,結果成為政治斗爭的犧牲品。這方面的案例確實還不少。
第九種:老死
有不少企業,由于當家人的素質不高,眼光短淺,小富既安,缺乏遠大目標和長遠的眼光,不能隨著市場的變化而及時調整產業結構,人才結構,那么這種企業它的壽命肯定是不長的。但它有一個特點,它是慢慢的消亡的,它的年齡雖然不大,但已經開始衰老了,這就稱之為老死。
發生老死現象最多的就是過去第一批和第二批下海的人,他們也掙了錢,但大都歷史很短,他可能盡了自己的能力。他們決不會想到要做世界500強。由于先天不足,決定了它的壽命就這么短促,真是可嘆、可悲、可憐。
第十種:捅死
這是由于企業管理不規范,處處違法,毛病諸多,授人以柄。一旦東窗事發,要么委曲求全,息事寧人,要么被人,到處告狀,此起彼伏,結果三告兩告就就被告跨臺了。這樣的企業既使再有遠大目標,宏偉抱負,由于自身的不規范,也只能是“壯志未酬身先死”。
企業的這十種死法,在過去都有發生,有些為我親眼所見,有些是我席間聽來,總之,前車之鑒,后世之師,作為下海之人,對企業的死死傷傷,總是令人痛心的!但愿我們的企業不要被所謂的各種“死法”所困擾,而要像一棵常青之樹,永遠鮮亮嫩綠!
三、思路決定出路、格局決定結局
潮水退去才知誰在祼泳,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中國建筑業正在處于市場環境、政府監管的大變革期,機遇與風險并存!
中國建筑業進入價值重構期,優秀建企將突穎而出,那些管理水平低下的企業活得也很好的時代一去不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