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新華社電近日,有群眾舉報湖南道縣一城市防洪堤疑似“豆腐渣”工程。記者實地調查發現,道縣瀟水河畔一段近800米的“濱河路二段防洪堤”建成6年來發生5次垮塌,部分建造石料類似于“風化石”,用手就能捏成碎渣。
防洪堤6年垮5次,整改被指“走過場”
道縣地處湘江上游,境內兩大水系瀟水河和濂溪河穿城而過,時常受到洪水侵襲。道縣濱河路二段防洪堤總長近800米。近日,記者現場看到,防洪堤有3處垮塌,最長一處近百米。大量石料、土方和護堤欄桿滾落江邊,岸上拉起了警戒線,設有“塌方危險、禁止靠近”的提示牌。
濱河路二段防洪堤主體工程自2010年完工以來總共發生5次垮塌。有的堤段經修復后,再度發生垮塌事故。根據有關文件,這一防洪堤于2008年動工建設,由縣財政出資,當時要求工程質量為“優”。
早在2011年,道縣老百姓反映“防洪大堤垮塌”的問題。當時,道縣縣委辦回復稱,將組織相關部門馬上對防洪堤進行一次全面仔細認真的排查,拿出隱患整改方案,對存在的隱患一次性整改到位。然而,承諾并未“兌現”,防洪堤此后多次垮塌。住在防洪堤周邊的居民說,防洪堤本應是“百年大計”,結果一再垮塌,整改重建又“走過場”。
部分石料手捏成渣,不少石頭間完全看不到砂漿
記者調查發現,道縣濱河路二段防洪堤多次垮塌,工程質量令人質疑。
首先是石料質量。一位參與開山取石的當地人向記者舉報稱,其中大約20%的石料類似于“風化石”,這類石料在大堤外立面和垮塌處橫斷面隨處可以看到。記者隨機統計發現,在一個面積約20平方米的大堤外立面,就有12塊這樣的石頭。這些石料大部分用木棍一戳就碎,有的直接用手可以摳下來一大塊。用手或搓或捏,有的石塊便成為碎渣。此后,記者又與濱河路二段建設工程指揮部多位負責人來到現場。他們坦言,這種石頭是“炭質頁巖”,硬度不夠,存在質量隱患,容易影響石頭間粘連,導致整體結構不穩,確實不應該進入大堤建造環節。
其次是施工過程。工程指揮部負責人稱,按照設計要求,大堤要采取“滿漿滿縫”的砌墻方式,即砌好一層石頭,鋪一層砂漿。在垮塌斷口處,不少石頭間完全看不到砂漿。多名負責人在現場表示,并非所有堤段都做到了“滿漿滿縫”,存在偷工減料行為。
參與防洪堤施工的一位包工頭透露,砂漿中水泥沙子的比例應該達到1比3,但實際只有1比5。此外,防洪堤靠近外面的部分是“滿漿滿縫”,而其他部位則是采用“干漿”砌法。
在現場,當地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除了工程質量問題,大堤附近地下排污管建設多次爆破、排水不暢等因素,也是大堤垮塌的原因。
監管下仍出現偷工減料,未提供質檢和監理報告
記者拿到工程指揮部一份2008年的會議紀要,其中寫明,防洪堤建設單位為道縣人民政府,責任單位為道縣水利局,承建單位為永州興龍置業有限公司。同年,興龍置業公司將防洪堤工程轉交由祁陽縣水利水電建設工程公司承建。道縣住建局副局長王先杰介紹說,工程指揮部專門成立了質量監管小組,并聘請了監理公司,對建筑材料、施工過程進行監管,對部分建筑材料抽樣送檢。
監管之下為何仍然出現偷工減料等質量問題?道縣官方含糊其辭。此外,記者多次向道縣有關部門索要,卻沒能見到當時的質檢和監理報告。
湖南水利專家張志宏認為,城市防洪堤是公共基礎設施,地方政府作為“業主”負有義不容辭的主體責任,應該對工程質量進行全過程監管。不能因為項目交由開發商建設,或者沒有進行驗收,就可以監管不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