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礦山者得天下,現在乃至未來,水泥行業的競爭,都在于礦山資源的競爭。特別是現在,很多水泥企業為了度過低谷,大量消耗現有水泥廠礦山的石灰石資源生產骨料,以高質低用的方式賺取微薄的利潤來續命,成幾倍的速度加快消耗著本來就不多的礦山資源……近日,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福建局的業內人士處獲悉,福建省內67家洞采采礦證將不再新發,且老證到期后不再延續,這意味著福建省內近一半水泥礦山開采將被叫停。涉及半數以上的水泥廠或因無礦可采而失去成本優勢。此舉令本就需求下行、外來水泥沖擊嚴重、價格持續低迷的福建市場雪上加霜,或因此會加速高成本企業的退出。今年7月,福建省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礦產資源管理促進礦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閩政辦〔2024〕24號)中要求,嚴格執行礦產資源“三率”(即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綜合利用率)標準,逐步淘汰開采工藝、設備、管理落后和“三率”、安全、環境保護達不到要求的落后產能,全面促進礦產資源高效利用。并要求加強礦產資源配置規范管理,科學有序投放礦業權。同時提出,根據地方工程建設、工業生產配套、原輔材料需求,對符合國家相關規定及福建省產業政策、規劃、環境保護、安全等要求的,適度投放戰略性礦產和優勢礦產探礦權,促進市場主體加大找礦力度,提高礦產資源保障水平。普通建筑用砂石露天礦山不得以山脊劃界,擬建砂石礦山開采范圍涉及山脊線兩側不同縣級行政區域的,礦區不得分割,應整體出讓。各地應加強砂石市場運行分析,在采礦權總量控制指標內,穩妥有序投放砂石采礦權,并重點向集中開采區布局,有效保障我省工程建設用砂需求。 從文件公布數據可見,福建省重點礦種礦山最低開采規模數據可見新建(已建)礦山最低開采規模中水泥用石灰石新建120萬噸和已建60萬噸為露采開采。 從福建省自然資源廳年內公布的全省礦業權審批統計報表可見目前福建省采礦權數中露天開采的礦山共45處,地下開采礦權74個,占比超50%。 上述地下開采的礦權中,采礦許可證已經處于有效期限之外及年內即將到期的共25處,2025年至2036年內到期的17處,涉及泉州美嶺水泥、大田新巖水泥、福建春馳集團國產實業水泥以及華潤水泥漳平公司和永定公司等多家水泥企業所屬石灰石礦山。 相關行業人士表示,福建省的這一舉措除考慮資源利用和開采成本外或有淘汰過剩的目的。 2023年以來,福建省水泥市場需求下滑、量價齊跌、內卷嚴重水泥價格一度處于洼地,行業整體虧損。省內17家旋窯水泥企業,31家生產基地,主要集中在龍巖市和三明市,前六家頭部企業熟料產能3577萬噸,產業集中度66.1%。全省擁有新型干法44條熟料生產線,其中日產5000噸生產線共27條,日產2500噸生產線17條,還有35家水泥粉磨企業,水泥總產能超1億噸/年。 2023年,福建省水泥企業運轉率不足60%,幾乎處于半停產狀態。作為水泥輸入型市場,福建省每年有千萬噸左右的沿海船運及陸路進來的外省水泥,全省水泥總規模約1.1億~1.2億噸,而實際年需求量僅8000萬噸左右,過剩達50%左右。近兩年,福建省加大了錯峰生產力度,2023年全省累計完成峰停窯145天,較2022年增加了一倍的停窯時間。雖從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環境質量,緩解了市場供給壓力,但仍有部分企業為爭奪市場份額,低價走量,引發價格持續下行走低。2023年,福建全省水泥產量8039萬噸,下降16.8%,產量居全國第13位,下滑幅度較大僅次于河南湖北和貴州。水泥產量創近6年新低,由于庫存高企,部分企業不得不停窯減產。2024年上半年福建省水泥產量2977萬噸,同比下滑8.10%。 今年4月,福建省能化集團在回復福建水泥連年虧損原因時曾提到,近兩年,福建水泥業績下滑與水泥行業整體趨勢一致,除受大環境影響外,還受一些因素影響,包括:主營產品單一,業務集中在福建單一省份,抵御外部環境變化風險的能力偏弱;對水泥成本影響最大的燃煤基本由我國北方或國外進口,導致采購成本相對較高,加之福建省水泥行業集中度低(全國倒數第二),市場競爭大于競合,導致省內水泥價格水平較低。未來幾年,預計水泥市場還將持續低迷,行情下行壓力大,市場嚴重供過于求,同時公司本身歷史遺留問題多、包袱重,資源掌控不足,生產運營成本高,面臨復雜、多變的困難挑戰。今年5月,福建省發布關于做好水泥行業常態化錯峰生產工作的通知。要求福建省內所有水泥熟料生產線(不論目標市場為何地)均須參與錯峰生產,全年預計錯峰155天。通知要求錯峰期間省外水泥熟料入閩量必須按正常年份50%控制,由海螺水泥統計各品牌入閩量。相關數據顯示,每年福建省的外來水泥在1500萬噸左右,其中海螺水泥就有1200萬噸,占福建市場份額的15%左右。對于錯峰生產期間控制外來熟料進入量的問題,當時就有業內人士提出“靈魂三問”:單憑一紙文件難以直接約束外省企業,又該如何做到對入閩水泥企業的明確數量控制?海螺水泥作為入閩水泥的大頭,由其統計各品牌入閩量,如何保證其公平透明?若外來水泥在錯峰前夕突擊增加庫存,在錯峰期間釋放沖擊市場,文件豈非形同虛設?而本次叫停洞采采礦證,近半數本土企業失去礦山成本優勢。上述問題或更加突出。原依賴自有礦山優勢的本土企業,又將如何抵擋如狼似虎的外來強敵呢?對于福建本土水泥企業而言,失去礦山就失去了競爭力。從近期多區域公布的產能置換公示公告可見,部分沒有礦山的企業選擇了置換退出。如位于河南信陽的華新水泥,2020年水泥行業能效領跑者;位于海南的華潤水泥工廠,也曾因類似原因置換退出:2021年7月,海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公告, 華潤水泥擬將在昌江生產基地的三條熟料生產線產能進行出讓,退出海南島所有的熟料產能。位于江蘇省南京市的百年企業中國水泥廠,雖隸屬海螺水泥,卻也因無礦可采,而不得不外購礦山生產熟料,無奈置換退出旗下一條熟料生產線。還有淮海中聯、江南-小野田水泥等,無一不是質量、技術、規模處于行業領先的企業,卻都因無礦可采而無奈退出。更可惜的是剛點火不到三年的康定跑馬山水泥2500t/d熟料生產線,因企業無自備礦山、原料缺乏,于2023年8月宣告破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