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前言 商品混凝土的應用,大大提高了建筑質量,促進混凝土技術的發展。商品混凝土包括了高性能混凝土、高強混凝土、大摻量摻合料混凝土、流態混凝土、泵送混凝土、自密實自流平混凝土等現代混凝土。在商品混凝土的推廣階段,習慣于傳統施工養護經驗的人們,或多或少還不大適應商品混凝土的使用,或被商品混凝土帶來的一些新問題所困惑。沸沸揚揚的混凝土早期開裂問題,是近年建筑質量投訴的熱點,因之也引起業內和社會的共同關注,有關裂縫和裂縫控制的文章不勝枚舉[ 1 ] 。 混凝土耐久性問題則是現代混凝土被關注的另一熱點。1983 年,日本提出了混凝土的主要問題是耐久性問題[2 ] ; 1987 年,混凝土耐久性問題在美國又引起轟動[3 ] 。有人預言,我國將在21 世紀前期進入鋼筋混凝土結構維修的高峰期[4 ,5 ] 。修復這些工程,需要巨額資金[4 ,5 ] 。如此,將影響國家可持續發展。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就是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4 ] ,走綠色化的發展道路。我國一些著名的混凝土專家, 對混凝土耐久性問題都給予了高度關注[1~9 ] 。 以上兩個被深切關注的熱點問題是互相聯系的?;炷灵_裂,使其抵御環境有害介質侵蝕的能力減弱,耐久性降低。早期開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 ,6 ] ,整體論方法控制混凝土早期開裂[ 1 ] 和提高耐久性[3 ] 十分必要。近年來混凝土原材料和配合比的變化,是早期開裂的重要原因[6 ] 。工程實踐表明,只要對商品混凝土實行“及時而充分”的濕養護,就能使早期開裂得到有效地控制。本文的作者們于1997 年混凝土公司成立后,在質檢、監理、設計、施工等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較快地成功控制了商品混凝土的早期開裂,并進而成功地穩定實現低強度混凝土的高抗滲性[10 ,11 ] 。此成果促使作者對傳統的濕養護方法進行了反思,認為濕養護還存在著有待挖掘的深層次作用潛力。本文之所以為商品混凝土濕養護立論,是因為越來越多的工程實際顯示了它對混凝土抗滲、抗裂以及耐久性的重要性。 2 不可見裂縫和不可見孔隙缺陷應列為控制目標 實際工程中,對混凝土的濕養護,應是以不可見裂縫和不可見孔隙缺陷為控制目標,而不是傳統濕養護以可見裂縫或可見有害裂縫為控制目標。只要有效控制不可見裂縫和不可見孔隙缺陷,沸沸揚揚的早期開裂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混凝土在承受荷載之前,其表面或內部往往已經存在微裂縫和孔隙缺陷。既有物理作用產生的,也有化學作用產生的。除了大的氣孔外,這些孔隙缺陷都是不可見的。很多時候,這些處于初始階段的微裂縫也都是不可見的。長期以來,人們從結構使用安全角度考慮,一般認為,這些微裂縫和孔隙缺陷是無害的。并且,有些可見裂縫也是無害的。只不過從用戶心理承受的角度以及保護鋼筋減緩被侵蝕的角度考慮,對這些可見裂縫加以控制,使其分布均勻,寬度減小。人們在控制裂縫的分布與寬度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比較成熟的設計計算方法。 但是,從混凝土耐久性的角度考慮,作者認為,不僅所有可見裂縫是有害的,所有不可見裂縫和引起抗滲性能降低的不可見孔隙缺陷也都是有害的。混凝土耐久性能的降低,起因于混凝土的開裂和抗滲性能的降低,而其開裂和抗滲性能的降低,又源于其表面的和內部的不可見裂縫和不可見孔隙的初始缺陷。除了特殊情況引發的瞬時集中荷載可能使裂縫突然發生和擴展外,一般情況下,裂縫的產生和擴展總是要經過由小到大、由不可見到可見的發展過程。而處于微觀的不可見階段的微裂縫,在實際工程中往往不被重視。1994 年,Mehta 強調了微裂縫和孔隙是引起混凝土劣化的初因[3 ] 。格雷菲斯( Griffith) 脆性斷裂理論指出在裂縫兩端存在應力集中[ 12 ] 。同理,在裂縫底部也存在尖端應力集中。在荷載應力和收縮應力的作用下,裂縫在沿長度方向擴展的同時,也會沿底部向縱深擴展,直至貫穿。從能量的觀點來看,已有裂縫進一步擴展比形成新的裂縫更容易[ 1 ] 。換言之,如果不可見裂縫得到控制,混凝土的抗裂能力也必然得到提高。 混凝土內部還存在大量孔隙。各種孔隙在混凝土中占據的體積不低于8 %~10 %[12 ] 。例如,水泥用量320kg ,用水量180kg 的1m3 混凝土中,28d 齡期的孔隙體積約為13.2 %[13 ] 。水泥石中的孔隙按孔徑大小可以概略分為凝膠孔、毛細孔以及介于兩者之間的過渡孔[14 ] 。凝膠孔的孔徑一般為15 ~30 ! ,是水泥水化產物C - S - H 凝膠體內部的孔隙,占凝膠體積的28 %;按照鮑威爾斯( Power s) 的觀點,毛細孔則是水泥2水體系中沒有被水化產物填充的原來充水空間,其孔徑尺寸一般大于1000 ! ;過渡孔是凝膠粒子之間以及其他水化產物之間的孔隙,孔徑尺寸波動很大[14 ] 。除了水泥石內部的孔隙之外,水泥石與骨料之間,也常常存在界面微裂縫、空隙或孔隙。 混凝土的滲透性能取決于混凝土內部這些孔的孔結構特征。布然諾夫認為,直徑大于10 - 5 cm 的微孔及毛細孔只能滲透受壓力、濕度梯度及滲透效應作用的水,直徑小于10 - 5 cm 的微孔及毛細孔,其中包括水泥膠體的凝膠孔隙, 實際上是不透水的[13 ] 。Mehta 則認為,只有100nm 以上的孔才對強度和抗滲性有害[15 ] 。我們注意到,孔徑10 - 5 cm與100nm 實際上都等于1000 ! ,因此兩者的觀點是一致的。也就是說,混凝土抗滲性能的降低,是由1000 ! 以上的毛細孔隙造成的。控制毛細孔率以及微裂縫的生成,就能夠提高混凝土的抗滲性。水泥石的毛細孔隙率在0~40 %范圍內變動[13 ,14 ] ,說明是可以控制的。當毛細孔隙率低于20 %時,水泥石的滲透系數與大理石的滲透系數相同;當毛細孔隙率為1414 %時,其滲透系數比大理石的還低[15 ] 。試驗與生產實踐都表明,只要方法合理,低強度混凝土的抗滲等級都可以達到P30 級以上[10 ,11 ] ,這說明毛細孔隙率可以通過合理的配合比和合理的濕養護得到有效控制。有資料表明,混凝土的抗滲等級達到P30 級以上,就相當于砂巖和花崗巖的抗滲性[16 ] 。 由此可見,要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就必須提高混凝土的抗滲性和抗裂性,混凝土的不可見裂縫和不可見孔隙缺陷就必須加以控制??偟膩碚f,控制這些初始缺陷應遵循整體論方法,專家們對此已討論得比較多,也很全面[ 1 ,3 ,6 ,7 ,8 ] 。本文則側重從濕養護的角度討論不可見裂縫和不可見孔隙缺陷的控制方法。濕養護控制方法是整體論方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重要程度無論如何強調,也許都不過分。 3 商品混凝土需要完美濕養護 本文提出完美濕養護的概念?;炷翝耩B護的完美程度取決于它的三大原則?;炷镣昝罎耩B護的三大原則是: a) 濕養護開始時,混凝土表面不存在泌水缺陷; b) 濕養護開始時,混凝土表面不存在失水缺陷; c) 濕養護過程中(早期硬化過程中) ,混凝土不出現失水缺陷。 我們同時必須明確,混凝土本體一旦泌水或失水,其表面或內部就存在缺陷。很顯然,完美濕養護要求從振實抹平至濕養護結束的整個早期硬化過程,混凝土都不出現泌水和失水。如果濕養護之前已經泌水和失水,則必須對混凝土表面進行處理,使濕養護開始時,混凝土表面基本不存在泌水缺陷和失水缺陷。要做到真正的完美濕養護,盡管是困難的,有時甚至是不可能的,但我們完全可以用完美濕養護的原則來衡量我們實際工作中濕養護接近或偏離完美的程度,用以評估濕養護對硬化混凝土性能的可能影響。 越來越多的工程實例向人們發出明確的警示:商品混凝土需要完美濕養護。同樣條件下,濕養護越接近完美,硬化混凝土的性能就越好;偏離完美濕養護越遠,混凝土的早期開裂將越嚴重,抗滲性能也越低。下舉幾例: (1) 抗滲混凝土需要完美濕養護??節B混凝土如果濕養護不及時、不充分,在不利氣候環境下,抗滲性能將大大降低,甚至低至P1 、P2 級;采用“及時而充分”的濕養護后,低強度的抗滲混凝土全面實現了高抗滲[11 ] 。比較以往一些資料,即使摻用了膨脹劑、防水劑或活性超細微粉,其抗滲等級也未必都能穩定達到P30 級以上。這說明抗滲混凝土需要完美濕養護。 (2) 泵送混凝土需要完美濕養護。泵送混凝土砂漿量多,坍落度大,收縮相對較大。這是泵送混凝土比以往現場攪拌的普通混凝土更容易早期開裂的重要原因。采用“及時而充分”的濕養護后,備受關注的泵送混凝土現澆樓面板的早期開裂得到了有效控制,這說明泵送混凝土需要完美濕養護。表1 是條件相近的兩幢商品住宅樓,一幢采用傳統濕養護方法,一幢采用完美濕養護方法,其早期及后期的結果都截然不同。
(4) 大體積混凝土需要完美濕養護。在盡量減少混凝土內部溫升的前提下,大體積混凝土的養護是一項關鍵的工作[ 18 ] 。實際工程中,作者向施工單位推薦即時水養護或二次抹壓后立即蓄水養護,認為對于大體積混凝土,這是最好的養護方法。養護水有利于吸收混凝土的水化熱,降低水化熱峰值;有利于混凝土表面保溫,提高混凝土表面溫度,減小混凝土內外溫差;有利于混凝土表面充分保濕,避免混凝土表面干縮,避免或減小混凝土表面收縮應力。幾年來,凡采用這種養護工藝的大體積混凝土工程,無一開裂。 4 濕養護7 天,關鍵前3 天,最關鍵第1 天 以往現場攪拌的普通混凝土,是在混凝土終凝后才開始濕養護的,一般不覆蓋,每天澆水約2~5次。只要不出現可見裂縫,就認為濕養護滿足要求。即使出現少量裂縫,只要裂縫對結構無害,也不是很介意。只有裂縫出現較多,或較長、較寬時,才被認為養護不夠,采取的措施一般也是增加澆水次數。這已成為被沿襲下來的傳統經驗習慣。 近年來頻頻發生的混凝土早期開裂現象,向這種傳統的濕養護方法發出了挑戰。早期開裂,固然與近年來混凝土原材料以及配合比的變化有關,然而,工程實踐也表明,“及時而充分”的濕養護,對現代混凝土早期開裂的控制,效果是顯著的。結合以往普通混凝土耐久性能的降低[ 4 ,5 ] ,使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傳統濕養護方法的合理性。作者認為,傳統方法養護的混凝土,即使沒有發現可見裂縫,也不能說明它就是合理的。從完美濕養護的觀點來看,傳統濕養護方法,是既不夠及時也不夠充分的,在不利氣候環境下,混凝土內部必然存在大量的不可見孔隙缺陷,導致抗滲性能降低,甚至完全喪失抗滲能[11 ] 。 根據作者的試驗資料和生產資料,商品混凝土的7d 強度約為28d 強度的60 %~ 85 % , 一般為72 %左右。規范要求濕養護7 天,是合理的。最好能保持7 天不失水。在這7 天中,時間越靠前,混凝土越容易失水,越容易形成缺陷,防止失水也越重要。3d 強度約為28d 強度的35 %~60 % ,一般為48 %左右,所以前3 天防止失水尤為關鍵。前3 天若失水,之后繼續澆水保濕至7 天,工程實際表明,效果已很不錯。而第一天,則又為關鍵前3 天中的關鍵。如果第一天失水過多,所造成的缺陷可能以后都很難彌補。有的工程第一天不注意保養,第二天才蓄水養護,養護結束以后,板面還是開裂了。分析其原因,第一天已經有裂縫產生。也有的工程,同配比不同部位的抗滲混凝土分次施工,每次抽樣送檢的試件抗滲等級都很高,偶爾一次由于特殊原因造成疏忽,第一天沒有保養,試件露天下放置一天后, 第二天脫模浸水, 結果最高抗滲壓力只有013MPa 。這說明第一天的不養護致使粗大的毛細孔已經形成。但養護良好的攪拌站生產抽樣試件依然達到高抗滲。還有很多的工程實例也都表明,第一天“及時而充分”的濕養護,無論是對于混凝土的抗裂性還是抗滲性,都至關重要。工程實際的結果與作者的生產試驗結果[11 ] 是一致的。所以,作者向施工單位推薦的養護原則是:濕養護7 天,關鍵前3 天,最關鍵第1 天。不管用什么方式保養,都要達到不失水的目的。在不失水的前提下,再考慮是否需要保溫等其他輔助措施。這一原則被一些施工單位堅持,對工程實際的防滲抗裂效果十分顯著。 5 所謂“及時而充分”的濕養護 作者在文獻10 、11 、19 都提到了“及時而充分”的濕養護,闡述了其操作方法,這里作進一步的解釋。 (1) 何謂“及時” 所謂“及時”,它符合完美濕養護的第一、第二原則,即濕養護開始時,混凝土表面不存在泌水缺陷和失水缺陷。混凝土的泌水通道即為泌水缺陷,混凝土的失水通道與隨之發展的可見與不可見裂縫,即為失水缺陷。如果濕養護開始時,混凝土表面的這些缺陷得到有效消除,濕養護就是及時的,否則就是不及時的。濕養護及時不及時,以及不及時的程度,主要不是看從振實抹平到開始濕養護這段時間的長短,而是要看濕養護開始時,混凝土失水的多少,以及失水缺陷是否得到消除混凝土失水越多,缺陷將越嚴重,則表明濕養護越不及時;但如果缺陷得到有效的消除,這時開始的濕養護則是及時的。 (2) 何謂“充分” 所謂“充分”,它符合完美濕養護的第三原則,也就是在早期硬化過程中,即濕養護的整個過程中,混凝土都不失水。與判斷濕養護是否及時相似,判斷濕養護是否充分,主要不是看濕養護時間的長短,而是看在濕養護期間,混凝土體內是否失水。整個期間不失水,則養護是充分的,否則就是不充分的。失水越多,養護越不充分,養護期間產生的缺陷也越嚴重。蓄水養護,混凝土不會失水,無疑,養護是充分的。覆蓋養護,要使養護期間不失水,則要嚴格操作,不可敷衍了事。覆蓋物應有良好的吸水性,覆蓋時應互相銜接。覆蓋物務必“帶水”[ 11 ] ,符合“足水”原則[ 19 ] 。由此可見,判斷混凝土濕養護是否及時和充分,主要依據完美濕養護的原則。濕養護開始時,混凝土表面不存在泌水缺陷和失水缺陷;濕養護過程中,混凝土不出現失水缺陷。 6 二次抹壓的作用不可忽視 混凝土澆灌振動密實后,為了表面的平整度,必須用木抹子將表面抹平,稱為“一次抹平”。一次抹平后,如果不立即養護,至混凝土凝結前,必須至少再抹一次,這次不只是抹平,還要“壓”,將混凝土表面抹壓密實,故稱為“二次抹壓”。二次抹壓的主要作用有三:一是消除混凝土的表面缺陷,二提高混凝土表層的密實度,三是表層密實度提高后,減緩了混凝土內水分遷移蒸發的速度,提高了混凝土的抗裂能力。 從一次抹平至二次抹壓,是混凝土逐漸初凝的過程,有較長一段時間。只要環境相對濕度低于100 % ,混凝土就會失水,形成失水缺陷。這些缺陷不消除,在混凝土繼續失水的情況下,孔道進一步加深,裂縫進一步擴展,使混凝土抗滲性能降低,或者開裂,降低其耐久性。大量的工程實踐表明,在濕養護不夠及時、不夠充分的情況下(例如傳統濕養護) ,只有一次抹平而沒有二次抹壓,混凝土的開裂將很嚴重。實施二次抹壓后,開裂程度減輕。因此,除非實施即時養護,使混凝土表面不能生成失水缺陷,否則二次抹壓工藝是必須的。 二次抹壓相當于對混凝土表面進行再一次密實成型,由此消除已形成的初始缺陷。由于失水,混凝土表面水膠比降低,與一次抹平相比,提高了混凝土的密實度和強度,從而提高了表層混凝土的質量。這對混凝土耐久性的提高十分重要。施工質量保證中作為耐久性的特別重要的對象,就是表層混凝土的質量(密實度和防裂) 與保護層厚度[8 ] 。值得注意的是,這里指的是表層混凝土的質量,而不僅僅是表面混凝土的質量。在二次抹壓工藝中,現在人們往往習慣于抹刀手工抹壓,不僅效率低,力度也不夠。當缺陷由表及里發展較深時,將很難消除。二次抹壓最好采用圓盤式抹光機,消除表面缺陷與密實表層的作用比抹刀好, 效率也高[10 ,11 ,19 ] 。二次抹壓后,必須立即對混凝土進行充分的濕養護,以避免混凝土再次失水。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混凝土早期發育良好,提高硬化混凝土的質量,為混凝土耐久性的提高打下早期質量基礎。 7 泌水混凝土濕養護前必須經過封閉泌水通道的處理 泌水是混凝土拌合物常見的一種現象。泌水使拌合物和硬化混凝土的性能降低。泌水與離析常相伴出現,降低了混凝土的勻質性。泌水產生泌水通道,這些通道往往是連通孔,孔徑粗大,使混凝土的抗滲性能急劇降低。另外,泌水帶動膠凝材料漿體上浮,上浮漿體遇到粗骨料阻擋,沉積在粗骨料的下方,形成界面薄弱結構;或者上浮至混凝土表面,形成表面浮漿,降低表面混凝土質量。作者研究了用水量高、坍落度大、泌水較明顯的泵送混凝土的抗滲性,作了不同形式的抗滲對比試驗,結果列于表2 。從表2 可以看出,泌水混凝土不宜即時養護。施工中濕養護前必須經過封閉、抹壓處理[19 ] ,才能提高其抗滲性。從表2 還可以看出,初凝前的二次振動,也能夠有效提高大流動度泌水混凝土的抗滲性。二次振動能更好地封閉或者消除已形成的泌水通道和失水通道,混凝土內充水空間因此容易被水化產物完全填充,使混凝土實現高抗滲。需要注意的是,二次振動后,或在跟隨二次振動的二次抹壓之后,必須立即對混凝土實施水養護或“足水”養護[19 ] ,否則,在不利環境影響下,混凝土再次失水,抗滲等級仍然難以提高,甚至還會完全喪失抗滲能力[11 ] 。
Burrows 在《混凝土的可見與不可見裂縫》一書的前言中開宗明義地指出:“以往混凝土因崩潰而劣化,現在則因開裂而劣化”[ 20 ] 。一語中的,道出了混凝土對環境介質的抵抗力為什么會變差的根本原因。作者則認為,以往混凝土劣化以崩潰為主,也有開裂;現在混凝土劣化以開裂為主,也有崩潰。所謂崩潰,是因為混凝土抗滲性能很差,環境有害介質容易滲透進入混凝土內部加速腐蝕的一種劣化形式。 混凝土主要劣化方式的轉變,是由于原材料和配合比的變化造成的?,F在混凝土因開裂而劣化,這是現代混凝土的“缺點”。那么,致使以往混凝土劣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以往混凝土早期不容易開裂,這是以往混凝土抗裂能力“強”的一個“優勢”。然而,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正是這個“優點”,造就了它的“缺點”。水泥顆粒粗,混凝土強度等級低,膠結料用量少,水膠比大,成型后混凝土拌合物中水占空間大,水化產物很難將充水空間完全填充密實。如果濕養護趨向完美,這些孔隙將得到一定程度的細化,抗滲性能會有所改善。但因其水化慢,即使濕養護完美,要完全填充這些孔隙,需時也會較長。傳統的濕養護方法,是遠遠不能滿足這種需要的。因此,總體上說,以往混凝土的抗滲性能必定比現代混凝土的差,這也就是以往混凝土因崩潰而劣化的根本原因。以往混凝土也有開裂,只不過裂縫數量較少而已。以往混凝土與現在混凝土的開裂方式有所不同。以往混凝土因為水遷移速度快,濕度梯度小, 混凝土趨向于整體收縮,當收縮應力大于當時混凝土的抗拉應力時,混凝土才會開裂。同樣地,開裂也不是現在混凝土劣化的唯一方式。現代混凝土即使完全滿足抗滲設計要求,強度等級也較高,也還有可能會完全喪失抗滲能力[11 ] 。 為了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混凝土高性能化的趨勢不可逆轉,綠色高性能混凝土又將是混凝土技術發展的一個大方向,廣大混凝土科技工作者都應為之努力奮斗。但是,如果只有原材料和配合比的研究,沒有完美濕養護作為保證條件,混凝土的孔隙缺陷以及不可見裂縫還將容易產生,我們的工作有可能是事倍功半;完美濕養護的投入實際很少很少,工作做好了,我們得到的回報將是事半功倍。以往普通混凝土的平均壽命約為40 年[4 ,5 ] 。完美濕養護使高性能化混凝土的抗滲、抗裂能力較以往都有大幅度提高,其建筑物的平均一次性(不用大修) 使用壽命提高至100 年或100 年以上[21 ] ,是完全有可能的。由此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可低估。因此,我們應當從耐久性的高度關注商品混凝土的濕養護。 9 結語 綜上所述,要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必須控制不可見孔隙缺陷和不可見裂縫,以提高混凝土的抗滲性和抗裂性?;炷量節B性能的降低和開裂是引發混凝土過早劣化的兩種基本類型。要控制混凝土的不可見裂縫,首先要控制混凝土的不可見孔隙缺陷,因為不可見孔隙缺陷的形成又是引發不可見裂縫的初因。因此,問題就歸結為一點:必須控制混凝土的不可見孔隙缺陷。完美濕養護是控制不可見孔隙缺陷必不可少的基本方法,因而也是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最基本方法。無論以往的混凝土還是現在的混凝土,完美濕養護都是需要的。本文闡述一些觀點的核心問題就是混凝土早期失水問題,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混凝土早期失水,避免形成失水缺陷,是提高混凝土抗滲抗裂能力、提高耐久性非常重要的手段。今后更多的工程實踐,還將客觀地對本文的觀點加以驗證和修正。 參考文獻 [1 ]閻培渝,廉慧珍. 用整體論方法分析混凝土的早期開裂及其對策[J ] . 建筑技術,2003 (1) . [2 ]馮乃謙. 日本混凝土耐久性問題的歷史發展及其對策[J ] . 混凝土,2003 (7) . [3 ]覃維祖. 混凝土結構耐久性的整體論[J ] . 建筑技術,2003(1) . [4 ]蒲心誠. 論混凝土工程的超耐久性[J ] . 混凝土,2000 (1) . [5 ]吳之乃,鄭念中. 我國混凝土工程技術的現狀及發展[J ] .混凝土,2000 (11) . [6 ]黃士元. 高性能混凝土發展的回顧與思考[J ] . 混凝土,2003 (7) . [7 ]廉慧珍. 對“高性能混凝土”十年來推廣應用的反思[J ] .混凝土,2003 (7) . [8 ]陳肇元. 混凝土工程耐久性設計方法[J ] . 建筑技術,2003(5) 、(6) . [9 ]廉慧珍,閻培渝. 土木工程中的哲理和混凝土工程技術發展的關系[J ] . 建筑技術,2003 (1) . [10 ]甘昌成,等. 大摻量粉煤灰泵送混凝土的生產與應用[J ] . 混凝土,2004 (3) . [11 ]甘昌成,等. 低強度高抗滲混凝土的試驗研究與應用[J ] . 混凝土,2003 (12) . [12 ]蒲心誠主編. 混凝土學[ M ] .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1 ,7. [13 ] Ю. М. 布然諾夫著. 龔洛書,柳春圃譯. 混凝土工藝學[M] .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5 ,2. [14 ]袁潤章主編. 膠凝材料學[M] .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0 ,6. [15 ]馮乃謙. 高性能混凝土[ M ] .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6 ,8. [16 ]蔡正詠. 混凝土性能[M] .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1982 ,10. [17 ]覃維祖. 混凝土的收縮、開裂及其評價與防治[J ] . 混凝土,2001 (7) . [18 ]王鐵夢. 工程結構裂縫控制[M] .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4. [19 ]甘昌成,等. 泵送混凝土屋面抗裂防滲漏施工技術[J ] .混凝土與水泥制品,2005 (3) [20 ] Richard W. Burrows. The visible and invisible cracking of concrete. ACI Monograph No. 11. 廉慧珍,覃維祖譯. 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建筑材料研究所,2004 ,2. [21 ]吳曉泉. 確保北京東方廣場混凝土工程百年不失效[J ] .混凝土,2000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