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拌砂漿究竟是濕拌好還是干拌好,業界爭論由來已久,最近本刊也接到不少類似的咨詢電話。本刊經過與業內人士交流和市場摸底,得出初步判斷:處于目前建筑施工模式和現有技術條件下,“濕拌砂漿”相對于“干拌砂漿”會大大增加管理難度和物流成本,其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并不優于“干拌砂漿”。但作為砂漿產業的另一種生產、銷售模式,有進一步研究、探討之價值。 “濕拌砂漿”產生的技術背景有兩條:一是剔除了砂的烘干環節,二是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成品砂漿的離析問題。在我們看來,這種技術思路是將生產環節和運輸、使用等環節割裂開來了,沒能系統地分析砂漿產業的實際和現狀,特別是沒有從使用環節的現狀入手,是一種近乎理想化的概念放大。 從上海、天津等地發展歷程看,都是由“濕”到“干”。不可否認,北京、上海、天津等大都市在各個方面都具引領、示范作用,許多建筑、建材技術和產品經過這幾個大都市“試煉”后,或是折戟沉沙而淘汰出局,或是大放異彩而全國推廣。據了解,上海市在預拌砂漿產業起步階段有6條“濕拌砂漿”生產線,至目前僅剩1條,且產銷量很少;天津市預拌砂漿剛開始也是采取“干”“濕”并舉模式,去年天津市全年的“濕拌砂漿”產銷量僅75立方米。 理論上“濕拌砂漿”會增加物流成本。首先,相對于“干拌砂漿”,“濕拌砂漿”在生產和運輸過程中就需加足量的水,按常規每噸干砂漿需水170公斤—190公斤,也就是說,運輸同量建筑工程所需成品砂漿,濕砂漿運輸量比干砂漿多出15%左右,多出部分生產所需的電耗、運輸所需的油耗都是額外增加的成本。其次,濕拌砂漿特性決定了它供貨方式為“少量多次”,勢必要求生產企業增加攪拌運輸車的數量。與此同時,攪拌運輸車的運輸效能也得不到較大發揮(不可避免出現大車送小料現象)。 “濕拌砂漿”將增大施工現場質量控制難度。濕拌砂漿是由專業生產廠加水攪拌好后運到施工現場的,且運送的方量較多。由于目前砂漿施工仍為手工操作,施工速度較慢,砂漿不能很快使用完,需要在施工現場儲存一段時間。為給施工提供方便,特別是使下午送到現場的砂漿能儲存到第2天繼續使用,故規定濕拌砂漿設計凝結時間最長可達24小時,具體的凝結時間可由供需雙方根據砂漿品種及施工需要而定?!督ㄖ皾{基本性能試驗方法標準》(JGJ 70一2009)中規定在施工現場測定砂漿凝結時間時,時間間隔可根據實際情況定為受檢砂漿預測凝結時間的l/4、1/2、3/4等來測定,當接近凝結時間時可第15分鐘測定一次。那么按此標準在施工現場由誰來檢測、技術條件具不具備?這都是影響砂漿產品質量的隱患。而普通干混砂漿是在現場加水拌和的,可隨用隨拌,不需要儲存太長時間,就不會存在上述難點。另外,濕砂漿做不到干砂漿密閉存放,給施工現場偷工減料不良行為提供可能。 基于以上所述,我們認為“濕拌砂漿”在目前條件下謹慎推廣。對于該種模式,行業管理部門要從質量風險方面進行評估;生產企業要從綜合成本角度進行核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