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諸暨市暨陽街道苧蘿二村17號樓的一位居民早早地起床了,在廚房里,她聽到窗外傳來有如細雨落地的沙沙之聲,幾秒鐘后,巨響如雷,塵埃滾滾。 等到塵埃散去,周邊居民發現,20號樓已經整體坍塌。對他們來說,這是意料之外,也是意料之中。倒塌前一晚,當地政府及時疏散了20號樓的樓內住戶,48人無一傷亡。“零傷亡”雖值得慶幸,但是民宅坍塌背后還隱藏著國內頻頻發生的房屋“未老先衰”之憂。 1988年,因為舊房動遷,駱烈傳一家搬到了苧蘿二村20幢2單元301室,從前年起,他發現房間里的粉刷層逐漸剝落,露出的磚縫間石灰很少,手一摳就有灰沙脫落下來。 建于1988年的20號樓,樓高6層,分2個單元,一梯兩戶。2014年,諸暨市進行了危舊房大排查,將它列入危舊房。 今年8月31日,它又被建設、建管部門列為危舊房重點監測對象,當時的一份報告顯示,該樓砌筑砂漿強度弱化,多處粉刷起皺脫落,底層二層縱向體開裂嚴重,地面沉降嚴重,底層樓梯間坪開裂。 此后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房屋質量急劇惡化。1單元104室的楊芬燕老人說,墻上的斜裂縫可以塞進一個拳頭,能聽到墻體的響動聲。 倒塌前一天上午,駱烈傳、楊芬燕等住戶先后趕到街道和市政府反映情況?!跋挛?,工程師就來調查了,告訴我們會開會研究,晚飯的時候警戒線就拉了起來,干部來通知大家趕緊走?!?/p> 諸暨市住建局副局長趙伸易說,從去年起,危舊房被納入“社會治理一張網”進行管理,一方面街道、社區的工作人員要定期巡查,另一方面,住建、建管部門接到群眾投訴,也要到現場處理。8月份的那份報告是現場查勘后作出的。 前幾日,社區工作人員在20號樓的外墻面用紅漆寫上了“此房已開裂傾斜,行人注意安全”的警示標語,倒塌前一天下午,住建局和建管局組織的專家在現場緊急報告:房屋質量急劇惡化,底層砌體二分之一墻退出工作,承重墻開裂變形,目測傾斜程度已超過7‰。 趙伸易透露,20號樓原屬于乙類房而非最差的丙類房,“一張網”派上了用場,建筑質量急劇惡化得以被發現。 不過事關己身,也難豁達。一位中年女士望著警戒線里的樓房,憂心忡忡。而駱烈傳和楊芬燕兩位老人也在發愁,戶口簿、房產證、銀行卡等重要物品以及幾乎所有的家當現在已經掩埋在廢墟之中。 暨陽街道黨工委書記樓闖介紹說,目前,所有疏散出來的住戶都已經安置在附近的賓館,并由政府提供伙食,諸暨市公證處的工作人員正在現場為清理出的物品攝像取證,以便失主尋找,現場還安裝了全程監控設備,防止有人趁亂行竊。 “我們本來打算請省建科院的專家今天上午來鑒定20號樓的房屋質量,現在只能轉為查找事故原因,另外周邊的房屋是否適合居住,我們也將請專家鑒定?!壁w伸易說,在去年的大排查中,他們在全市3883幢樓房中確定了600多幢危舊房,接下來他們會進一步加大排查力度,同時也要加強建設危房信息報送和現場處置機制。 有專家指出,按照我國《民用建筑設計通則》的規定,一般性建筑的耐久年限為50至100年,但是在全國范圍內,上世紀八 九十年代時興建的一批建筑,卻因當時建設標準較低、施工工藝落后、后期裝修過頻、維護不夠等原因而“未老先衰”,導致近年來河北、浙江、貴州等地多次發生樓房坍塌事故,造成人員傷亡和重大財產損失。 杭州市土木建筑學會副秘書長陳旭偉、杭州市房屋安全鑒定事務管理中心主任李向峰等專家建議,一方面要加快建立房屋使用檔案,另一方面各地也需要成立長效處置機制,厘清房屋“從建到管”各個環節的主體責任,明確資金籌集方式,積極發揮社會組織、居民自治力量,分門別類統籌解決危房處置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