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候問題是當今世界政治、經濟、外交的熱點和焦點問題,對我國現代化進程提出了嚴峻挑戰,也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帶來了重要機遇。2007年,九三學社將“氣候變化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確定為一項戰略課題長期跟蹤,先后就西南水電開發、低碳技術發展、農業節水、草原生態建設、三江源和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生態保護等課題開展了一系列調研。在深圳,一個集屋頂綠化、雨水回收、太陽能利用、人工濕地、生物污水凈化等技術于一體的綠色建筑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深切地感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綠色經濟是解決氣候問題的根本出路,發展節能、節地、節水、節材,減少室內外污染,保護環境的綠色建筑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切入點。 綠色建筑有何不同?遼寧作為著力探索并積極發展綠色建筑的省份,有哪些經驗可供借鑒?如何創新發展綠色建筑的體制機制、完善綠色建筑技術體系、培育綠色建筑產業?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去年5月專程赴遼調研。我們實地考察了沈陽中德低能耗節能示范園、遼寧省建筑科學院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項目、大連長興島綠色建筑產業園等10余個示范項目,并召開兩次專題座談會。在落實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和加快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等中央戰略部署的同時,遼寧把發展綠色建筑作為打造建筑業強省的重要內容和“調結構、轉方式”的重要抓手,以沈陽、大連為龍頭,引領全省綠色建筑產業發展。 目前,我國建筑的建造、運營能耗已達到全社會終端能耗的40%以上,積極推行綠色建筑,每年可減少可觀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從前年與遼寧省政府共同舉辦“低碳經濟與綠色建筑產業發展高峰論壇”的觀點碰撞,到此次調研的所見所聞,我深切感到,綠色建筑投入低、比較效益高、技術相對成熟,應用前景廣闊,是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抓手,對轉變城鎮建設模式、促進新興產業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深遠影響。 發展綠色建筑涉及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切不可有拔苗助長或畢其功于一役的心態,不僅要加快推進建筑節能減排,搞好試點,更要把重點放在建立和完善長效機制上。遼寧省和沈陽、大連兩地出臺一系列政策規定,在創新機制方面著實下了不少功夫。然而僅有地方政府的重視和推動是不夠的,還應從中央層面加以統籌和指導,作為擴大內需、促進新興產業發展、轉變城鎮發展方式的重要戰略,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同時,還有法律法規的完善,標準和評價體系的健全,人才隊伍的培養等很多工作,都需要持續深入推進。 九三學社是以科技界為主體的民主黨派,格外關注綠色建筑的技術問題。我認為,發展先進的環保節能技術、構建完善的技術體系,是發展綠色建筑的重要支撐。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部分技術及其應用上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在技術集成化和系統化方面。因此,在“十二五”期間,綠色建筑應作為科技發展的重要領域而納入規劃,力爭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及體系。此外,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氣候、資源狀況都不一樣,技術要求和標準必然也有差別,要著重推動適合中國國情和地域特征的綠色建筑技術集成。 特別令我感動的是,盡管國內綠色建筑產業剛剛起步,但已有不少具有戰略眼光和責任感的企業家,在嶄新的方向上破浪前行。在沈陽,一位海歸企業家動情地告訴我們,多年來他帶領員工艱苦創業,將公司盈利全部投入研發,身為企業負責人,工資僅有4000元。盡管面臨資金不足的困難,企業還是取得了光伏應用技術創新的重大成果。他代表資金困難的中小創新型企業,呼吁政府給予更多的政策扶持。在這位創業者身上體現出的執著和責任感,讓我看到了低碳技術和綠色建筑產業發展的希望。我們需要這樣一批滿懷激情的企業家,需要這樣一批銳意進取的創新型企業,支撐起一個新興產業的成長。為了給他們提供更堅實的發展基礎和更好的產業環境,政府需承擔起完善產業規劃、維護市場秩序、加大扶持力度的責任,通過財稅、金融、行政等政策,推動研發建造企業、設計院所、科研機構加強對綠色建筑的技術創新、集成、推廣及應用。 發展綠色建筑是一項戰略工程,需要制度的激勵、政府的引導、科技的支撐和人才的保障,更需要中共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以及全社會團結一心、堅持不懈的參與和努力。我們期待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通過廣泛深入實踐,總結出切實可行的、在全國具有推廣意義的經驗和做法,創新集成出一大批符合國情的、先進適用的綠色建筑技術,為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作出新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