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而且35歲以下的占總人口的70%,25歲以下的占總人口的50%,是一個年紀最輕、勞動力最多、經濟發展較迅速的新興國家。進入2l世紀以來,印度GDP年增長率平均為7%~8%;預計2010年以前可能維持在8%~10%,相應地對水泥需求的增長將達每年10%以上。2005年的水泥消費近1.4億噸,其中55%用于住房建設,25%用于基礎設施,20%用于商業和服務業建筑。全國共有43家水泥公司,大型水泥廠(即回轉窯)128家,98%是私有的。印度的水泥總產能為1.65億噸/年,2005年的實際水泥產量為1.35億噸。生產集中度高,前5家水泥公司的產能占全國大型水泥廠總產能的52%。此外,印度還有小型水泥廠(即立窯)約360家,2005年的裝備產能約1000萬噸,實際生產的小水泥只有500萬噸,即立窯水泥在全國水泥產量中僅占3.6%。印度是除中國以外,在世界上尚保存有一定數量立窯水泥廠的極少數幾個國家中生產小水泥最多的國家。但是這些小立窯的存在對其水泥工業的影響是微不足道的。 1998年,印度OPC(普通波特蘭水泥)占總量的71%,混合水泥(摻30%以下粉煤灰或礦渣)占29%;2005年,混合水泥產量上升到59%。這與水泥工業的利廢趨勢發展相一致。近年來,印度水泥價格平均每年上升5%以上,雖然全國各地區之間有稍大的差價,但水泥企業都是盈利的,加之需求的增長,因此水泥工業正在成為一個投資熱點。2005年全國平均水泥價格為3200盧比/噸。 按預測,2006-2010年,印度需新增水泥產能6000萬噸,平均每年1000萬~1200萬噸,而目前已經簽約新建3300~10000噸/目的生產線只有4條,將于2007年內投產,其產能合計為600萬噸/年,加上技改增產的7個項目,新增產能200萬噸/年,總計只有800萬噸/年,所以還有很大的缺口。印度本國的水泥機械制造業也比較滯后,大型的現代化水泥廠的生產設備都從歐洲購買。我國2500~5000噸/日生產線在印度具有相當大的市場機會和競爭優勢。 印度近年水泥工業的產銷數據如下表所列。 單位 2002 2003 2004 2005 水泥消費 百萬噸 110.86 117.48 125.38 134.93 比上年 % +12 +6.0 +6.7 +7.6 水泥產量 百萬噸 114.59 121.42 129.64 139.53 熟料產量 百萬噸 95.46 100.87 106.22 112.06 水泥廠數目 個 101 102 102 104 粉磨站數目 個 24 25 26 28 熟料產能 百萬噸 114.67 123.13 128.00 133.00 水泥產能 百萬噸 148.96 156.28 162.79 172.79 水泥(熟料)進口 百萬噸 極少 0 0 0 水泥出口 百萬噸 3.38 3.62 3.81 4.21 熟料出口 百萬噸 2.93 5.27 5.78 6.38 注:該表數據不包括365家小立窯水泥廠的產銷量。 應該說明,印度歷來是一個水泥和熟料的出口國,2005年出口量已上升到1050萬噸以 上。主要出口國家是孟加拉國、斯里蘭卡、阿聯酋、卡塔爾等,少量出口到非洲和南歐。主要從事出口的水泥公司是Grasim、UltraTech、Cemco、 ACC和Gujarat Ambuia等,這些都是Holeim或 Lafarge等著名的跨國水泥公司參股或控股的水泥公司,港口的裝卸設備和外對銷售網絡較齊備,出口水泥的利潤又較多一些,國內需求還有近500萬噸的立窯水泥聊以緩沖,所以印度對出口水泥業務始終比較重視。其實這從另一個角度也表明了印度經濟建設對水泥的需求尚未達到猛增階段。上述的所謂需新增能力1000萬-1200萬噸/年的預測可能是稍超前了一些,但是印度水泥制造商協會深信這種情況2008年必將出現。我國水泥界也可早作思考和準備。 印度水泥工業已有較久歷史,現代PC窯水泥生產技術的引進應用也不晚,其水泥界自信在工藝、自控、管理、信息、國際交流等方面屬世界先進水平,專業人員素質高,許多受聘于發展中國家擔任高級顧問,等等。鑒于印度受西方影響較深,他們崇尚歐美水泥技術與裝備,對中國水泥工業迅速上升到國際水平的實情不甚了解,或有疑慮。有的甚至對中國整個水泥工業的狀況還頗有微詞。這些恐怕是今后我國水泥工業進入印度市場時將會遇到的思維和文化方面的主要障礙。好在今年內即將揭曉中國水泥技術裝備在中東的實際表現,屆時事實勝于雄辯,相信可以基本上打消他們的疑慮。因為的確在沙特和阿聯酋等國有一些印度的水泥工程咨詢公司受業主之聘在我國總承包的5000噸/日和10000噸/日項目中從事技術監理或督察等工作。他們在現場親身體驗到的情況與結果,無疑對印度水泥界全面正確地認識我國水泥工業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中國建材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