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混砂漿,是建材領域新興的干混材料之一,其英文名稱為dry mix ,從字面上講,就是干燥混合的意思。對干混砂漿如何界定,目前還沒有明確,甚至在術語上也沒有統一。在國家建材局1999 年度發布的《新型建材及制品發展導向目錄》中也是以聚合物干混砂漿的名稱來命名的。所以在本文中稱之為干混砂漿。 1 干混砂漿的概念和分類 干混砂漿的概念,現在還沒有明確。我們認為,做如下的界定比較合適:所謂干混砂漿,就是以水泥等膠凝材料,配合以砂、其他摻合料和砂漿外加劑,通過干混工藝進行預拌制而形成的一種干粉建筑材料。 干混砂漿的分類,按使用功能來劃分,我們認為可以將干混砂漿分為以下四個大類: 1) 砌筑砂漿:如磚徹筑砂漿、加氣混凝土砌筑砂漿等。 2) 抹面砂漿:如內外墻底層砂漿、表面砂漿等。 3) 地坪砂漿:如自流平砂漿、表層砂漿等。 4) 其它砂漿:如防水砂漿、保溫砂漿和裝飾砂漿等。 干混砂漿的出現是對傳統建材從觀念到技術的一個重大突破,是對建筑業技術瓶頸的一種全新的解決方案。 2 傳統砂漿生產工藝已經不能適應當前建筑業的需求 砂漿作為一種建筑材料,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一直到十九世紀末,砂漿的主要膠結料仍然是熟石灰。水泥的出現, 取代了熟石灰,成為砂漿生產的主要膠結料。但是砂漿的生產方式一直是在施工現場進行拌制。伴隨著建筑技術的發展,對施工工效和建筑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原有的砂漿生產的缺點也逐步顯露出來。傳統的砂漿生產工藝存在以下的幾個問題: 1) 因計量的控制不準而造成質量波動。我國的施工水平總體不高,大多數現場拌制采用人工計量,這樣誤差很大。膠結料少了,會造成強度下降;膠結料多了,一方面會增加成本,同時又會因為水泥的收縮問題而產生裂縫,形成工程質量隱患。各批物料之間也會增加質量波動。 2) 影響工程進度。勞動強度大、勞動時間長、生產效率低,用于單位工程的人工費用增大。 3) 原材料對砂漿性能的影響增大。不同用途的砂漿, 對集料、膠結料有著不同的要求。在施工現場生產,限于條件和工期的限制,不可能一一滿足。 4) 對環境污染大。首先是各種原料的存放需要場地,會對周圍的環境造成影響。其次,在生產時會形 成粉塵、噪音等污染源,對周圍環境造成污染。 5) 影響建筑功能,造成事故隱患。由于沒有科學的經驗數學模型的指引,砂漿質量的控制只能采用同期制作試件,到養護齡期后進行后期驗證的辦法。即使有問題,也難以彌補。由此而造成的墻體開裂、滲水及抹灰層空鼓、脫落的現象時有發生。尤其在一些中小工程上,這類問題比較普遍。 6) 產品形式單一,無法滿足各種新型建筑材料對砂漿的不同要求。 為此,砂漿的生產方式也有了一定的改良。之后,在二十世紀初,出現了用于抹灰的商品砂漿。到50 年代,在歐洲商品砂漿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其標志就是干混砂漿的出現。干混砂漿通過集中生產,分散銷售的方式,可以有效地解決上述存在的幾個問題。 3 目前國內外推廣干混砂漿的動向 干混砂漿在歐洲應用很普遍。德國、奧地利、芬蘭等國家早已采用干混砂漿作為砂漿的主要材料。在德國,平均每50 萬人口就有一個干混砂漿的生產廠。在東南亞的發展也很快。新加坡從1984 年建設了第一個干混砂漿生產廠,迄今產量超過30t/h 的廠已有5 家。馬來西亞在1987 年也投產了一條干混砂漿生產線生產抹面砂漿。在韓國、日本、臺灣、泰國等許多亞洲國家和地區,都有大規模專業干混砂漿砂漿生產廠。在香港,一條50t/h 的干混砂漿生產廠也已投產,目前主要是生產抹面砂漿。 我國大陸在這方面的研究一直沒有太大的進展,只是在最近幾年,隨著對商品混凝土的研究和推廣帶動了商品砂漿的研究和使用。在防水砂漿、保溫砂漿、修補砂漿方面,我國進行了許多研究開發。生產廠的年產量從幾百噸到上千噸不等。其中發展較快的有干混瓷磚粘結劑,個別廠的產量已達數萬噸。但這些廠家多數生產工藝粗糙、設備簡陋,產品質量不穩定。 從政策方面來看,推廣的工作已經啟動。1999 年9 月, 國家建材局在《新型建材及制品發展導向目錄》中新型墻體材料中的第15 項就列出了“聚合物干混砂漿”這種產品。今年2 月,上海市建筑業管理辦公室發布了《關于上海市建設工程推行試用商品砂漿的通知》。要求“從2000 年7 月1 日起,在本市內環線范圍內的新開工建設工程推行使用商品砂漿”,并發布了《預拌砂漿生產與運用技術規程》和《干粉砂漿生產和與運用技術規程》兩個規范性的文件作為依據。北京市政府也在干混砂漿商品化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推廣工作。不難預見,在我國形成新的干混砂漿市場勢在必行。 4 我國干混砂漿研究的基本情況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對干混砂漿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進行新的砂漿品種的開發研究;二是對干混砂漿生產工藝的研究完善。 從我們掌握的資料來看,國內的研究大多倚重于前一方面。在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圍繞著開發砂漿外加劑進行的。通過外加劑來改善砂漿的某種或幾種特性(如提高強度、增強和易性、提高保水性、降低分層度等等) 。這些研究為今后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大量的數據和經驗。但是也應當看到, 這是一種過渡形態的改良方式,傳統砂漿所存在的缺點并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如果不能改變傳統砂漿在工地生產的模式,那么就不能真正地解決砂漿的質量問題。對于干混砂漿生產工藝的研究,國內(這里主要指沿海發達地區) 一般采取的是引進的方式,把國外的先進技術拿來使用,這樣直接實現了技術跨越。對于建筑業的技術進步非常有好處。 5 干混砂漿的特點 1) 突破了傳統砂漿生產工藝的限制,大大提高了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傳統的砂漿工藝,由于在現場拌制,不可能完全滿足建筑物在設計時對材料的要求。而干混砂漿的生產可以根據不同的使用要求設計不同的砂漿配合比。通過生產企業微機的數據庫資料系統,可以從上百個甚至幾百個配合比中調取數據,并通過數學模型計算試配性能。同時,由于對各種原材料進行了預處理(包括篩分、干燥、精確計量配料等) ,產品的質量得到有效保證。 2) 實現最低成本。由于連續生產和精確配料,使得避免材料浪費成為可能。同時,由于商品化的生產規模,使得固定成本的攤銷大幅度降低,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實現了最低的成本。而這種低成本是以技術進步來保證質量的,因此干混砂漿的實際生產具有相當可觀的利潤。 3) 通過干混砂漿的使用,可以明顯加快施工速度,提高施工質量。同時,由于減少了中間環節,對環境保護帶來了相當的好處。 6 市場分析 本產品的出現填補了建筑材料的一項空白,完成了對建筑工業的一項重大革新。許多房地產開發商和建材生產企業對該項目表示出很大的興趣。從國內京、滬、粵等地的推廣使用狀況來看,各級政府都非常重視,再加上近年來建筑工程質量問題屢屢出現,使得干混砂漿的政策面環境很好。同時,干混砂漿在現階段產量依然很小,以蘭州地區為例, 1999年的總建筑量就達到170萬平方米,對砂漿的使用量簡單做一估算,抹面砂漿和砌筑砂漿總使用量在85萬噸以上。假如我們建一條年產5 萬噸(2. 5萬立方米) 的干混砂漿生產線,全部產量僅為市場需求量的6% ,因此市場需求不成問題。 7 風險分析 干混砂漿是作為一項綠色建材得到政府和社會的認同, 同時,作為其設備來講,一直是從歐洲等地進口的,本項目的實施,可以實現進口替代,符合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因此不存在政策風險。 |